孟云飛/文
孫過庭《書譜》中“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的論斷,以精煉之語道破書體本質。其中“隸欲精而密”五字,如金石鐫刻,于千年書法長河中熠熠生輝。其意蘊之深邃,遠非僅止于技法層面,更指向書道精神與宇宙秩序的深層契合。
一、正名溯源:隸體流變與“精”“密”旨歸
欲明“精而密”之真義,首當正名“隸”體。在孫過庭的唐代語境中,“隸書”所指,并非今日狹義之漢代隸書,實為當時通行之楷書(亦稱今隸、真書)。此點于《書譜》上下文可證:“且元常專工于隸書,伯英尤精于草體。”元常乃鐘繇,奉為楷書之祖;伯英乃張芝,草圣也。此“隸”顯指楷則。唐張懷瓘《書斷》亦言:“隸書者,程邈造也。字皆真正,曰真書。”唐代以“隸”名楷,實為通例。
“精而密”之審美要求,正是楷書在歷史流變中凝練出的核心特質。其萌芽于漢隸規整之波磔,如《禮器碑》之瘦勁嚴謹;成熟于魏碑之方整茂密,如《張猛龍碑》之骨氣洞達;至唐楷如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則將“精”與“密”推至法度森嚴、毫厘必究之巔峰。孫過庭此論,既是對前代楷則的高度總結,亦為后世楷書立下永恒圭臬。
二、毫芒映現宇宙:“精”與“密”的審美解詁
“精而密”二字,看似簡約,其包孕之美學維度卻如層巒疊嶂:
(一)“精”者,工之極也,心之純也。
筆法之粹煉:要求點畫起收分明,轉折提按有度,如“錐畫沙”“屋漏痕”,力透紙背而形態精準。歐陽詢《傳授訣》云:“每秉筆必在圓正,氣力縱橫重輕。”正是對筆法精純的追求。一絲不茍,方能臻于完美。
結構之嚴謹:筆畫間穿插避讓,部件間俯仰向背,皆須合乎法度,如“排兵布陣”,務求重心安穩,比例協調。如柳公權《玄秘塔碑》,中宮緊收而四維開張,堪稱結構精嚴之典范。失之毫厘,則謬以千里。
心意之澄明:“精”非僅指手上功夫,更是創作時精神的純粹凝注。《書譜》言:“心不厭精,手不忘熟。”心手雙暢,摒除雜念,使意念高度集中于筆端毫芒,方能于精微處見真章。此乃技藝與心性的雙重修煉。
(二)“密”者,形之聚也,氣之凝也。
空間之充盈:點畫排列緊湊而不擁塞,字形內部空間(布白)與筆畫(墨線)形成張力平衡。觀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字內空白分布勻凈通透,筆畫間氣息流轉不息,如“密不透風,疏可走馬”,在有限空間內營造無限生機。
氣脈之貫注:“密”非死板堆砌,更強調筆勢連綿、氣韻貫通。點畫雖斷,而意脈相連;字形獨立,而神采呼應。顏真卿《顏勤禮碑》,筆筆相生,字字相續,雄渾之氣充盈字里行間,此乃內在生命力的“密”。
精神之蘊藉:“密”承載著書家對世界秩序的感悟。楷書之“密”,象征著儒家倫理的整飭、禮法的完備,是“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哲學觀照。精密的點畫結構,實為書家胸中宇宙圖景的秩序化呈現。
“精”與“密”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無“精”則“密”易流于雜亂無章;無“密”則“精”易失于拘謹刻板。二者交融,方成就楷書“法度精嚴而神采煥然”的至高境界。
三、法度與超越:“精而密”的哲學意蘊與藝術張力
孫過庭標舉“隸欲精而密”,其深層意涵遠超技法規范,直指中國藝術精神之核心。
其一是“道”在“器”中顯。儒家強調“下學而上達”,道家亦言“道在瓦甓”。楷書之“精而密”,正是通過極致的技法錘煉(“器”),去逼近和彰顯那不可言說的宇宙本體與生命律動(“道”)。每一筆的精到,每一空間的妥帖,都是對天地運行之“理”的具象化詮釋。此乃“技進乎道”的生動實踐。
其二是秩序中的自由。“精而密”所構建的,是一個高度理性化的形式秩序。然而,真正的藝術生命在于“從心所欲不逾矩”。在森嚴法度之內,如何注入靈動與個性?歷代大家給出了答案:歐陽詢險勁奇崛,褚遂良婀娜剛健,顏真卿雄渾博大,柳公權骨力洞達。他們皆以“精而密”為基石,又在此基座上矗立起各自的精神豐碑。這深刻揭示了藝術創造中“戴著鐐銬跳舞”的永恒命題——最深刻的自由,往往源于對規律最透徹的把握與超越。
其三是永恒的當下與不朽的追求。“精”要求每一筆都完美無憾,“密”要求整體無懈可擊。這近乎苛刻的標準,體現的是書家對作品“永恒性”的執著追求。在揮毫的瞬間,書家需調動全部的生命積累與精神能量,力求將此刻的感悟與技藝凝固為不朽的藝術形式。正如《書譜》所言:“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剎那即永恒,精微即廣大。
四、明鏡高懸:楷則精神的當代啟示
在當下多元而喧囂的書壇,“隸欲精而密”的古老箴言,依然如明鏡高懸,映照著我們前行的道路。
當“創新”成為口號,當“個性”流于怪異,當“揮灑”掩蓋了功力的蒼白,“精而密”所代表的沉潛、嚴謹與敬畏之心,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們,真正的藝術高度,永遠無法繞過艱苦卓絕的技法錘煉與對傳統的深刻理解。
“精”源于心之澄明,“密”成于氣之充盈。書法絕非單純的手藝,更是心性的修煉。孫過庭強調“君子立身,務修其本”,當代書家欲臻“精而密”之境,必當內外兼修,提升學養,涵養胸襟,使筆墨承載更為豐厚的人文精神。
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精而密”所蘊含的秩序感與和諧美,具有撫慰心靈的力量。它啟示我們,在追求個性表達的同時,不應放棄對形式美普遍法則的尊重,對文化根脈的守護。真正的創新,應是在深刻理解并駕馭傳統規律基礎上的突破。
結語
孫過庭“隸欲精而密”五字真言,如洪鐘大呂,穿越時空而回響不絕。它既是楷書藝術的法度繩墨,更是中國藝術精神的璀璨結晶——于毫芒微末處精研技藝,于規矩法度中安頓心靈,于秩序建構里體悟宇宙。這“精”與“密”的交織,不僅塑造了漢字形體的骨骼與血肉,更鑄就了中華文明追求盡善盡美、崇尚和諧秩序的集體心靈印記。在筆鋒與紙墨的永恒對話中,“精而密”的楷則,將永遠指引著書者,以最虔誠的匠心,去叩問那無限深邃的藝術與生命之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