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升學質量作為檢驗人才培養的重要指標。它不僅體現一所學校的學術底蘊和教學水平,更折射出其對學生成長的深層賦能。且真正的教育硬實力,從來不在于浮夸的宣傳或片面的升學率數字,而在于能否構建起一套讓學生"一個都不掉隊"的培養體系:從專業基礎的夯實到學術興趣的激發,從個性化規劃的指引到群體互助氛圍的營造,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良性環境中積蓄力量,最終實現深造夢想。
這樣的升學質量,才是一所高校人才培養成色最扎實的注腳,也是其教育理念最生動的實踐。而蘭州大學在這方面的表現,從核科學與技術學院2021級原子核物理2班的情況可見一斑。
據蘭州大學官方信息,其原子核物理11名本科生全部斬獲深造機會,深造率達100%,其中多人進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蘭州大學等核物理領域頂尖學府或機構;班級論文發表參與率達45%,3位同學參與發表SCI論文,2位同學參與發表核心期刊論文,硬"核"實力凸顯。
而能夠讓原子核物理專業本科生交出深造率100%、論文成果亮眼的“硬核”答卷,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的人才培養怎會沒兩把刷子?尤其是在教學這塊,該學院把科研和教學融合得很妙。
90%以上教師搞科研項目,副高及以上講專業主干課和基礎課比例超95%。老師們在科研里摸爬滾打,掌握著前沿知識,講課的時候,就把科研里的新方法、新思維帶到教學中,讓同學們接觸到最鮮活的知識。這就好比廚師自己研究出新菜品,還能把研發時的巧思教給學徒,教學質量跟著往上躥。
學生創新實踐也有一套。在本科生導師制的安排下,老師用自己的科研課題帶學生做畢業設計,40%以上科研項目直接支持學生科創。學生跟著導師,就像跟著“科研領路人”,能摸到前沿知識,不少同學還在“挑戰杯”這類比賽拿獎。而且學生的科研和創新創業項目,好多都源自導師課題,等于把科研“土壤”里的養分,輸送給學生這顆“創新種子”。
同時還有科研平臺也助力教學。同位素前沿科學中心等平臺對本科生開放,把科研優勢變成教學資源。“本研貫通”專項更是讓學生早進課題、實驗室和團隊,從“科研小白”慢慢練成“實踐能手”,教學和科研平臺互通,就像給學生搭了座從學習到實踐的“快速通道”。
此外,核科學與技術學學院還把人才培養目標和基礎科研結合,搞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融合。和國外大學聯辦,跟科研院所、企業建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像和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建“菁英班”,和中核集團設“核電班”,還在10余家涉核單位建實踐基地。這就好比給學生鋪了條“就業創業路”,在學校學的知識,能在企業、科研院所里用上,培養出的人才更對行業“胃口”。
從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這些事兒看,蘭州大學在人才培養上,把科研融入教學、用科研帶創新、借平臺促實踐、靠協同育人才,一套組合拳下來,給學生創造了好條件。所以說,蘭州大學在人才培養這塊,是真有料、夠扎實,能讓學生在專業領域里“長本事”,這樣的蘭大,確實值得說道說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