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西方國家還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呢?”
澳洲以為自己挖走了一批稀土專家就可以掌握這項技術的時候,中國亮出的三張底牌讓他們徹底傻眼了。
大家擔心的全球定價權難道會這么輕易易主?
看完大家就能把心放在肚子里了。
西方世界正為25公斤“非中國造”的氧化鏑而歡呼雀躍,視其為擺脫中國稀土主導地位的關鍵之舉。
然而當人們仔細審視這塊樣品從原料到成品的整個過程時,會發現其供應鏈的脆弱、制造成本的高昂,以及技術體系的復雜性,都在揭示一個截然不同的現實。
那份來自澳大利亞萊納斯公司的樣品,純度報告上寫著99.9%,這很了不起嗎?在日常工業品里當然算。
但在決定未來戰爭走向、定義科技邊界的航空航天和尖端軍工領域,這個數字可能僅僅達到了中國十年前的標準。
對那些毫厘之差就能導致“機毀人亡”的應用場景來說,99.9%和99.999%之間隔著一道天塹。
不過更尷尬的是它的身價,生產這一公斤樣品成本大約15美元,而在中國的工廠里同樣的東西成本在4到7美元之間浮動。
莫以為這是壓榨工人所致,中國的低成本源于一種系統性智慧。以內蒙古白云鄂博礦為例,開采的并非單一稀土,而是鐵、鈮、釷與稀土的共生礦。
光是把鐵賣掉就能攤掉稀土開采成本的40%以上,所以那25公斤的氧化鏑雖然在實驗室的聚光燈下顯得光鮮亮麗,但它的出身實在有些昂貴且尷尬。
讓我們追尋這塊樣品的誕生之旅。其礦石原料采自澳大利亞,這些礦石的重稀土品位極低,遠不及中國南方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
這意味著,萊納斯若要提煉出等量的些許寶貝,所需挖掘、運輸和處理的廢石量,會遠超中國同行數十倍。
成本在這里已經開始指數級飆升,然后這些礦石要坐上輪船,漂洋過海去往馬來西亞的工廠進行分離。
如果未來要制成成品可能還要再跑一趟歐洲,光是物流時間起步就是三個月。
大家還記得蘇伊士運河那艘被卡住的貨輪嗎,對這種線性供應鏈來說,一次小小的意外就是一場災難。
而在中國江西贛州,這里像一個巨大的蜂巢,數百家稀土企業密布于此,一家工廠需要什么物料,只需要打個電話半小時內配套的卡車就到了門口。
從礦石到產品整個流程跑完最快只需28天,最諷刺的是萊納斯在馬來西亞的工廠,想要順利開工,竟然還需要從中國進口一部分生產所需的原料和中間產品。
這條被寄予厚望的生命線,原來有一段是接在中國身上的。
有種流傳甚廣的說法是西方挖走了中國的技術團隊,才實現了這次突破。
這可能是對現代工業體系最大的誤解,中國在稀土分離提純領域的霸權,源自上世紀70年代末徐光憲院士創立的串級萃取理論。
幾十年來圍繞這個核心,中國已經織就了一張覆蓋全球超70%份額、包含2.5萬多項專利的巨網。
任何后來者想要繞開這片專利地雷區幾乎不可能,你走的每一步都可能踩在別人的知識產權上。
比專利更難復制的其實是人,不是幾個專家而是一整個金字塔結構的人才梯隊。
中國每年培養的稀土相關專業人才,比澳大利亞整個稀土行業的從業者總數還多。
還有那些在生產線上浸淫了幾十年的老師傅,他們憑嗅覺、憑手感就能判斷出化學反應的細微變化。
這種肌肉記憶是多少錢、多少年都換不來的!
所謂的挖走團隊,更像是中國這棵參天大樹,抖落了幾片葉子,挑戰者撿起葉子便以為擁有了整片森林的奧秘。
如果說產業鏈、技術和人才是擺在桌面上的牌,那中國手里真正的王牌,其實藏在牌桌底下。
第一張王牌是國家戰略儲備,中國不僅是最大的生產國,也是最大的儲備國。
國家在贛州等地建立了龐大的稀土儲備基地,這意味著中國可以像調節水庫一樣,精準調控全球市場的供給。
2021年中國稍稍收緊出口配額,國際市場上某些重稀土的價格應聲上漲超過80%。
這種影響全球價格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定價權。
第二張王牌是全球資源布局,真正的棋手從不只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當西方還在為本土建廠扯皮時中國企業早已悄然出海,在非洲、南美等地拿下了多個稀土礦的控股權。
這等于把未來的水龍頭也提前攥在了自己手里,當你的對手既能決定今天的水量,又能控制明天水源地的時候,這場游戲的勝負其實早已注定。
現在我們再回頭看那25公斤的氧化鏑,它就像一場煙花在夜空中綻放時絢爛奪目,讓觀賞者激動不已,但光芒散盡夜空依舊是夜空。
澳洲半年的產量只有25公斤,而中國一條普通生產線一個月的產量是以噸來計算的。
這點產量對于嗷嗷待哺的西方工業體系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有評估機構推演,一旦中國徹底斷供,美國軍工的生產能力將在6個月內癱瘓70%以上。
日本雖有儲備,但大多是需要深度加工的低品位原料,高端部分仍得求著中國。
那場所謂的技術突破,更像是一次成功的公關活動,一次資本市場上的故事會,一場獻給自己的煙花表演。
它唯一的戰略價值,或許是作為一個標本,讓我們得以解剖,它恰恰從反面證明了稀土的競爭從來不是單一技術的沖刺,而是一場關于產業鏈、時間、人才和國家戰略的系統性長跑。
不過以后西方國家還會不會有更厲害的招數,咱們自己的技術還得怎么使勁兒咱們也說不準,不過說不定你身邊就有搞材料研究的朋友。
他們的工作可能就跟咱們未來能不能穩穩用上這些高科技產品息息相關,稀土研究這背后的門道大家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