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稱,約1.8億年前,一種外形類似海豚的中生代海洋爬行動物魚龍可能擁有特化的鰭,可以通過降低環境噪音悄無聲息地接近獵物。
本次研究的侏羅紀大型魚龍Temnodontosaurus的復原圖(圖片來自Joschua Knu?ppe)。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這項化石研究發現,或許能通過對這種鰭的仿生工程技術,為減輕現代噪音污染提供啟示。
魚龍是一類成功從陸地過渡到海洋環境里的爬行動物。在此過程中,它們的身體結構從類似爬行動物的形態轉變為更像鯊魚或海豚。但過去對魚龍軟組織解剖結構的見解主要基于其身體輪廓而非化石證據。
本次研究的1.8億年前化石相關圖片。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瑞典隆德大學Johan Lindgren和同事及合作者一起,發現了一種生活在大約1.83-1.81億年、名為Temnodontosaurus的魚龍的獨特前鰭的化石證據。這一鰭化石來自德國西南部普林斯巴赫期及圖阿爾期波西多尼亞頁巖,它長約1米,呈翼狀,邊緣鋸齒狀,末端靈活。
論文作者認為,該魚龍在捕獵中會使用鰭。他們通過電腦流體動力模擬發現,在昏暗的海洋環境中,鰭上的鋸齒結構或能幫助魚龍在捕獵時減少噪音。
本次研究化石的新型軟骨表皮結構(圖片來自Randolph G. De La Garza, Martin J)。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論文作者提出,聽覺一直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感覺器官,而如今這一感官被人類活動干擾,例如船只活動、軍事聲吶等。
他們總結表示,魚龍Temnodontosaurus鰭的鋸齒和表面質地,或可為減少海洋噪音污染提供路徑。(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