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Meta、小米以千元級產品撬動消費市場,當第一視角攝像頭成為“第三只眼”,我們的生物特征、行為軌跡甚至社會關系正被實時解碼。這場技術狂歡中,隱私的邊界正在崩塌,還是迎來重塑?
01
平民化的智能穿戴設備
智能穿戴設備歷經多年發展,從最初的計步手環、心率監測手表,逐步邁向更深度的人機交互與智能化體驗。如今,這一領域迎來了一個標志性的拐點——AI眼鏡的井噴式爆發。曾經只存在于科幻電影和極客實驗室的概念,正以驚人的速度褪去“小眾玩具”的標簽,大步流星地走向大眾消費市場。
299美元的Ray-Ban Meta成功改變了大眾對AI眼鏡的印象
驅動這一轉變的關鍵,在于產品形態與體驗的實質性突破。以Meta與雷朋合作的Ray-Ban Meta智能眼鏡為代表,其299美元(約合人民幣2000元出頭)的定價、僅約50克的輕量化設計以及高度融合的時尚外觀,一舉打破了智能眼鏡“笨重、昂貴、技術感過強”的刻板印象。
而華強北則成為AI眼鏡進入大眾生活的重要推手,當大廠概念驗證市場后,華強北廠商迅速整合技術方案,通過規模化生產推出平價替代品。價格斷崖式下降擊穿了消費心理防線:基礎款90多元的“白菜價”,讓智能眼鏡從科技嘗鮮品變成了大眾消費品。
銷售數據則成為市場的狂熱見證者,2025年華強北區域AI眼鏡月均銷量突破1萬臺,其中40%發往海外,全球市場占有率突破1%。與此同時,國際市場研究機構IDC報告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鏡出貨量達148.7萬臺,中國市場同比增長116.1%,達49.4萬臺。
02
能當“隱形相機”的AI眼鏡
十余年的技術積累與聚合,讓AI眼鏡實現了從玩具到工具的蛻變。2012年谷歌眼鏡的折戟記憶猶新:續航短、發熱嚴重、顯示效果差,更因隨時拍攝功能被諷為“Glasshole”。十三年后,多重技術突破終于讓科幻場景落地。
AI大模型成為技術聚合最關鍵的催化劑,Rokid Glasses整合阿里巴巴通義千問模型,實現物品識別、翻譯等智能交互;基于百度智能云平臺的大朋DPVR AI Glasses則融合DeepSeek大模型,變身“智能生活搭子”,AI技術讓眼鏡從被動顯示設備升級為主動感知終端。
硬件的同步進化也非常重要,高通驍龍AR1平臺優化了輕量化設備的散熱與功耗;3D打印技術讓蘋果智能眼鏡可定制多種材質鏡框;小米AI眼鏡則將重量壓縮至40克,輕盈上能同普通太陽鏡一較高下。
相較于技術的迭代,普通消費者更關心的還是AI眼鏡究竟能干什么。重慶渝北區一家小米門店內,AI眼鏡銷售人員正被五六位顧客圍繞,展示柜中僅剩的幾副標準版小米AI眼鏡被反復傳遞試戴。“變色版?早沒了!現在預定單色電致變色款至少要等半個月,普通款倒是預定后四五天能到。”他抹了把汗苦笑,“每天接待上百人,九成沖著它來,更多還是好奇和想體驗的。”
D型方框眼鏡造型的小米AI眼鏡已成為線下店鋪的“團寵”
相較于芯片規格、算法迭代一類技術闡述,銷售表示很多顧客一進門就問:“能像手機一樣顯示信息嗎?”但我們必須澄清,這款眼鏡沒有屏幕顯示功能,它主打的是音頻、拍攝和AI交互。“變色功能是最大賣點之一。”銷售拿起一副工程樣機演示。鏡片在室內保持透明,走到店外陽光照射下,短短幾秒就變成墨鏡。“這不是普通感光變色,而是通過EC薄膜技術實現精準電控。用戶能手動調節深淺,或交給AI根據紫外線強度自動調節。”
筆者體驗發現這其實就是光敏感應+手動調色。鏡片滑動秒變深紫時,體驗區總會響起驚呼——雖然技術原理和墨鏡不同,但酷炫感直接拉滿。而錄像方面,小米AI眼鏡某種意義上滿足了“隱形相機”剛需,其搭載的1200萬像素鏡頭支持第一視角拍攝,爬山、做飯時不用舉手機,錄vlog的年輕人最愛,不過現場也有消費者體驗后直言:“鏡框太笨重,上臉會往下滑,有種卡不住的不安全感。”而對近視群體而言,雖然無法使用夾片,但可以從小米合作供應商單獨訂購含度數的鏡片替換,也算是好消息了。
AI眼鏡的應用空間在不斷拓展中
隨著技術瓶頸逐步突破,AI眼鏡正從單點功能工具進化為多場景智能終端,應用生態呈現爆發態勢。除人們關注度較高的錄像、實時翻譯功能外,專注AI眼鏡應用領域的靈伴科技聯合支付寶上線全球首個智能眼鏡支付方案“看一下支付”,用戶駕車離場時“看一下”即可完成繳費,還能語音完成充值、打車、點餐等操作。這種無縫銜接現實與數字的交互方式,正在重新定義人機關系。
事實上,AI眼鏡在專業領域價值更為顯著。工業巡檢中,工程師通過眼鏡實時查看設備數據,遠程專家可指導故障診斷;醫療手術時,患者生命體征直接投射在醫生視野中;物流倉儲場景里,AR指示顯著提升揀貨效率。
這些專業級應用使AI眼鏡從“炫酷玩具”蛻變為效率工具,創造不可替代的實用價值。
03
繞不開的隱私爭議
透過AI眼鏡,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未來,更可以看到隱私。試想一下,當地鐵站里數十名路人被悄然掃描面部,并在幾秒內被獲取姓名、住址、社交媒體賬號等個人信息時,一場關于隱私終結的警報已然拉響。
事實上,早在輕量化AI眼鏡走向大眾市場時,各色社區就涌現大量“屏蔽指示燈教程”,使其淪為行走的“合法針孔攝像頭”。設備微型化與技術隱蔽性的結合,徹底瓦解了傳統攝影需明確舉起相機的“意圖聲明”原則。
更嚴峻的挑戰來自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Meta研發中的“超級傳感”模式能主動識別人臉與環境物體,非默認開啟的設置并未消除風險——當佩戴者主動啟用時,周圍人群在毫無知覺中已成數據捕獲對象。這意味著當設備學會自主決策,物理開關與用戶授權機制形同虛設。
“如果你佩戴AI眼鏡,誰敢跟你玩?”——這種矛盾揭示著最尖銳的詰問:當科技將他人變為“行走的數據包”,我們是否正用隱私權置換著脆弱的便利幻象?
04
智能穿戴產品的成長困局
“隱私風險確實是很多客戶都顧慮的問題,但鏡框的右上角的提示紅燈在啟用拍攝和錄像功能時會常亮顯示。”在被問及會不會涉及隱私問題時,小米專賣店的銷售如是介紹。如果用戶手動遮擋提示燈,系統會語音提示“無法拍攝”。
“這相當于一個強制打開的閃光燈,對拍攝者與周圍的人都是一個提醒。如果沒有這個設置,是不符合國家的出廠要求的。”盡管目前行業還沒有針對AI眼鏡的使用出臺明確標準,但已經在著手探索相關要求,以避免使用場景中可能出現的風險。然而,由于智能穿戴設備的便利性和隱蔽性,想要徹底杜絕隱私安全問題,顯然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目前市面上推出的AI眼鏡,外觀上與普通的近視眼鏡或墨鏡幾乎無異,若非近距離仔細端詳,很難看出區別。同時,拍攝功能的啟用也很方便,以小米為例,用手觸控鏡框上的開關或發出語音指令即可。
小米AI眼鏡的外觀造型與普通眼鏡幾乎無異
這種隱蔽性為竊取隱私提供了很大便利,至于前面提到的提示燈設置,根據消費者的試用反饋,在極度擁擠嘈雜或強光環境中,其實很難被肉眼識別,所能起到的提醒與約束作用相當有限。即使并非拍攝者本意,無意間在公共場合記錄下的他人影像和聲音信息也會被錄入系統,結合大數據分析技術,人們的姓名、電話、工作、支付賬戶等諸多敏感信息都可能因此曝光。
因為目前互聯網的公開數據庫已經非常豐富,應用軟件市場借授權收集用戶隱私的亂象屢禁不止,AI人臉識別技術也已相當成熟。更重要的是,人臉識別、掌紋識別等技術已關聯移動支付,這意味著人們可能因此面臨財產損失的風險。
那拒絕數據上傳至云端的方法能否解決該問題?
答案是未必,因為即使部分廠商宣稱采用本地模型提供智能服務,從使用場景來看也不太現實。當設備連接網絡進行軟件更新、功能拓展或與其他終端設備同步數據時,用戶的隱私數據就可能會一起被上傳至云端服務器,造成泄露的隱患,為個人信息安全埋下定時炸彈。
“無感采集+數據濫用+云端隱患”的三重困境,成為AI眼鏡大規模推廣的關鍵阻礙。事實上,這是目前所有智能穿戴設備共同面臨的難題。因為“穿戴”的核心競爭力就在于方便無感輕負擔,但這恰恰是滋生“非法窺視”的溫床。某種程度上,便利與隱私很難兼得。
除了AI眼鏡,智能手表、健康監測手環等設備也會存在數據泄露風險,它們不僅能記錄用戶的運動數據、心率血壓等健康信息,還可通過內置麥克風和傳感器收集周圍環境聲音、位置信息等。這些敏感數據一旦泄露,極易被不法分子濫用,將對用戶的人身與財產安全、保險購買等重大生活事項造成極大隱患。
05
沖擊主流終端的失意與野望
AI眼鏡的隱私漏洞為我們討論智能穿戴設備的發展問題提供了一個切入點。
除了小米,消費級AR品牌雷鳥創新(RayNeo)近日也推出了AR眼鏡雷鳥X3 Pro、AI拍攝眼鏡雷鳥V3 Slim等多款新品。
海外市場同樣火熱:Meta攜手雷朋推出的Ray-Ban Meta AI 眼鏡的初步試水大獲成功,截至2025年2月,出貨量已超過200萬副,另一邊,Meta還斥巨資收購了全球最大眼鏡制造商依視路陸遜梯卡(EssilorLuxottica)接近3%的股份,并與其旗下品牌歐克利(Oakley)共同推出的獨立眼鏡Oakley Meta HSTN。OpenAI則收購了蘋果前首席設計官的AI硬件品牌“io”,并計劃明年推出首款不同于手機和電腦形態的智能穿戴產品。
Meta與歐克利(Oakley)共同推出名為 HSTN的新智能眼鏡系列,Oakley Meta HSTN為其中的旗艦限量版型號。
三星MX(移動體驗)事業部首席運營官Woo-joon Choi最近在接受采訪時也指出,新的AI設備應該是可穿戴形態,是用戶無需攜帶的東西,如眼鏡、手表,甚至是戒指、項鏈等。
三星此前推出的名為Oura的智能戒指
顯然,無論是出于產品矩陣布局和終端生態完善,還是旨在通過技術儲備搶跑新的AI賽道,押注更便捷的穿戴式AI設備,已成為行業共識。可既然前景光明,為何從智能手環、智能手表到AI眼鏡,智能穿戴設備始終難以成為主流終端?
首要原因是功能重疊,缺乏核心競爭力。以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環為例,二者都聚焦于社交功能以及呼吸心率、睡眠等健康檢測功能。盡管外形有所差異,但功能內核并無本質區別。消費者在選擇時,往往難以看到不同產品之間的獨特價值,這使得智能穿戴設備在市場競爭中很難脫穎而出,限制了其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其次,產品定位模糊,淪為手機的附庸。目前智能穿戴設備大多由手機廠商制造,他們通常將智能穿戴設備視為手機功能的延伸,缺乏為其專門開疆拓土的戰略規劃,導致智能穿戴設備在研發過程中,始終受到手機廠商主營業務的制約,無法充分釋放其市場潛力。
同時,無論是手表、眼鏡還是戒指等產品形態,都難以提供完善的用戶操作界面,部分功能需要手機配合使用。例如,AI眼鏡要對拍攝完畢的視頻進行重播復盤、保存或刪除等再操作,就需要在手機上通過對應的App才能完成。穿戴式設備通常缺乏獨立運行的能力,因此難以擺脫手機“附屬品”的標簽。
至于端側算力不足導致用戶體驗受限的問題,則是目前整個行業都面臨的技術瓶頸。智能穿戴設備的關鍵在于輕便好穿戴,既然如此,其產品形態的設計難度就不低,因為既要滿足端側大模型流暢運行的需求,又要同時規避發熱、體型重量、響應遲緩等問題,這導致目前智能穿戴設備的功能設置難有較大突破。
其實自智能手表以來,前期的市場造勢已經將“智能穿戴”的概念炒得十分火熱,但技術和應用端的表現并未跟上,導致行業發展始終不溫不火。AI入局一定程度上為迷茫中的智能穿戴市場帶來了曙光,通過軟件的優化升級拓展應用場景、提振市場的思路成為廠商們的共同追求。然而想要真正實現破局,不僅要盡快落實針對隱私問題的相關保障,平衡創新與使用權利的技術倫理,還需在產品形態與功能實現方面再下苦功。
微信訂閱
歡迎通過郵局渠道訂閱2025年《電腦報》
郵發代號:77-19
單價:8元,年價:400元
編輯|張毅
主編|黎坤
總編輯|吳新
爆料聯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圖文、視頻記錄科技互聯網新鮮事、電商生活、云計算、ICT領域、消費電子,商業故事。《中國知網》每周全文收錄;中國科技報刊100強;2021年微博百萬粉絲俱樂部成員;2022年抖音優質科技內容創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