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將允許外國武器制造商在對抗俄羅斯軍隊的前線測試他們的最新武器 。根據“烏克蘭測試”計劃,外國公司將把他們的系統送到烏克蘭,進行在線使用培訓,然后等待烏克蘭士兵對設備進行現場測試并提供性能報告。優先類別包括防空技術、無人機攔截器、人工智能系統和打擊滑翔炸彈的解決方案。人們還對海軍無人機、電子分析系統、火控系統和人工智能感興趣,以提高火炮的準確性。
這一計劃由烏克蘭國防創新平臺 Brave1 發起,項目名稱為 “烏克蘭測試”(Ukrainian Test)。據路透社7月17日報道,參與計劃的公司將向烏克蘭軍方提供武器裝備,通過遠程在線形式進行使用培訓。隨后,這些裝備將在戰場中被烏軍實際使用,并由士兵向企業反饋其作戰表現和技術效果。
分析:戰場變“實驗室” 吸引軍工巨頭參與,烏克蘭“以戰謀強”
此次“烏克蘭測試”計劃的背后,不僅是烏克蘭面對俄軍壓力下的應急之策,也反映出其正在嘗試把戰場轉化為推動國防工業現代化的契機。
對于外國軍工企業而言,和平年代要獲得實戰測試機會往往困難重重,而烏克蘭提供了“最真實的檢驗場景”。對比傳統軍演或模擬測試,烏克蘭前線所提供的環境更具說服力,數據也更有參考價值。
而對烏克蘭自身來說,這意味著可以在無需高額采購成本的情況下,獲得最新武器與技術支持,同時吸引外資、促進本土防務產業發展。
Brave1負責人阿爾喬姆·莫羅茲(Artem Moroz)在德國舉行的一場防務會議中表示:“這既幫助我們了解世界上正在發展的先進技術,也讓企業知道他們的產品在真正的戰斗環境中是否有效。”
潛在爭議與挑戰
盡管此項計劃受到國際防務產業廣泛關注,但也引發了一些道德和政治層面的討論。一些國際觀察人士擔心,將實戰戰場開放給商業武器測試,可能會模糊戰爭與技術商業化的界限。
俄羅斯方面則可能借此批評烏克蘭“為西方軍工服務”,并進一步將當前沖突敘述為“代理人戰爭”。
此外,如何確保武器測試過程中不會因技術不成熟導致烏軍傷亡,也是未來烏方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