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乍一看挺奇怪的,對吧?潛艇和太空站都是封閉空間,人都得在里面吃喝拉撒工作好幾個月,可為啥潛艇里頂多撐90天,太空站里半年甚至一年都行?而且很多人覺得太空輻射多、無重力啥的,肯定更難熬,結果海里反而更狠?
先說潛艇這事兒。潛艇設計本來就為了水下作戰(zhàn)和隱蔽,空間超級緊巴巴。拿核潛艇舉例,它體積看著大,里面塞滿設備、導彈、反應堆啥的,留給人的地方少得可憐。艇員通常幾十到一百多號人,床鋪窄窄的,上下鋪疊兩三層,剛夠翻身,私人空間基本零。艇長室也就電梯大小,擠得慌。人一多,身上味兒就散不開,尤其是設備發(fā)熱多,艙溫常年30度起跳,航行中容易飆到40度以上。大家光膀子干活是常態(tài),熱得直冒汗。空氣濕度還高,70%左右,容易生皮膚病,艇員常得瘙癢、潰瘍啥的。
空氣質量也是大問題。潛艇靠再生裝置循環(huán)氧氣,但時間長了,有害氣體和異味積累,凈化跟不上。艇員呼吸新鮮空氣的愿望特別強烈,可惜沒法。顛簸更要命,別看潛艇排水量上千噸,在海浪里晃得像小船,暈船現(xiàn)象常見。艇員訓練再嚴,時間一長也扛不住,頭暈、失眠、食欲差、記憶減退、血壓低、腰腿痛這些癥狀普遍。操作復雜,閥門多,一不小心錯一個就出事,戰(zhàn)時壓力更大,潛艇脆弱,一發(fā)魚雷震蕩就能傷人,所以艇員不能靠墻站,防撞骨折。
娛樂和心理支持差勁。沒WiFi,看書在高溫潮濕里也難集中。窗戶?基本沒有,就算有也少,外面黑漆漆啥都看不見。長期封閉,精神沖擊大,相當于隔離90天沒陽光、沒外景。資料顯示,中外潛艇部隊經(jīng)驗都表明,這些問題限制了長期水下生活。核潛艇燃料夠用幾十萬海里,但人耐受力是瓶頸。舉個中國例子,1985年403號核潛艇創(chuàng)下90天水下航行紀錄,航程23625海里,水下69天,連續(xù)潛航25天,打破美國“海神號”84天紀錄。但那是極限測試,艇員回來體檢,很多人體重掉、恢復需倆月。正常任務,潛艇自持力設計100天,但實際最長記錄就90天,超了人扛不住。
美國核潛艇也類似,“弗吉尼亞”級或“俄亥俄”級,巡航時間長,但艇員輪換,單次水下不超過90天。報告說,核動力讓潛艇無限續(xù)航,但生活條件限制了人類因素。俄羅斯?jié)撏в涗浺膊畈欢啵L期水下導致健康問題多??傊V协h(huán)境惡劣在這些點:物理顛簸、高溫高濕、空間擠、空氣差、心理封閉強。
現(xiàn)在對比太空站,為啥能待半年甚至更長?太空站像國際空間站(ISS)或中國天宮,設計重點是長期駐留實驗和生活。空間相對寬松,人員少,通常6-7人,有隔離休息倉,私人區(qū)夠用,不像潛艇那么擠。溫度控制好,維持20-25度,濕度適中,沒高溫高濕煩惱??諝庋h(huán)系統(tǒng)先進,過濾二氧化碳、產(chǎn)生氧氣,異味控制強。無重力是挑戰(zhàn),但NASA研究顯示,適應后問題不大,還能做實驗緩解。
關鍵是心理支持好。太空站有窗戶,像飛機舷窗,能看地球曲線、星空變化,這提供持久慰藉,緩解封閉感。通信發(fā)達,宇航員隨時聊家人,網(wǎng)絡連地球,娛樂多,看電影、聽音樂、上網(wǎng)都行。潛艇通信有限,水下信號弱,基本靠浮上天線短時聯(lián)系。顛簸?太空站穩(wěn)定,沒海浪搖晃,軌道運行平穩(wěn)。任務多是科學實驗,不像潛艇操作閥門多、危險高。輻射和骨質流失是問題,但有防護服、鍛煉設備、藥物應對。宇航員訓練包括心理模擬,適應長期隔離。
記錄上看,太空長駐常見。中國宇航員在軌3-6個月,神舟十七號乘組駐留半年,天宮站支持更長。外國更夸張,俄羅斯宇航員瓦列里·波利亞科夫在“和平號”站待437天17小時58分,創(chuàng)單次最長紀錄。根納季·帕達爾卡累計878天多,繞地球1.6萬圈。2024年,奧列格·科諾年科超1000天累計。NASA宇航員斯科特·凱利待340天,弗蘭克·魯比奧371天。美國女宇航員佩姬·惠特森累計675天。2025年數(shù)據(jù)更新,俄羅斯科諾年科仍在刷新。這些記錄遠超潛艇90天,因為太空環(huán)境雖有輻射、無重力,但整體更宜居:視覺刺激、通信強、穩(wěn)定無晃。
為啥海中比太空惡劣?核心是外部壓力和動態(tài)。海水壓力巨大,潛艇殼體承受萬噸級壓強,下潛深了風險高。海浪、洋流讓艇體晃動,影響健康和操作。太空真空,但站體設計抗輻射,軌道穩(wěn)。潛艇隱蔽需求讓窗戶少、通信弱,太空站科研導向,強調舒適。報告說,潛艇像小船在風暴里,太空站像靜止實驗室。潛艇空氣再生靠化學板,易飽和;太空用電解水產(chǎn)氧,高效。濕度在海里難控,因設備熱和海水滲;太空干爽,調節(jié)易。
改進方面,潛艇在努力。中國核潛艇加寬休息室,配閱讀燈、插座、折疊桌、平板電腦、健身室,緩解壓力。但顛簸和封閉本性難改。太空站擴展模塊,如天宮加艙,生活更好。NASA用模擬訓練,潛艇也學,但海中物理極限大。國外報告指出,潛艇艇員健康風險高,長期水下易抑郁、免疫低;太空雖骨密度降,但鍛煉和營養(yǎng)不上。
總的說,潛艇待不長因環(huán)境太糙:擠、熱、濕、晃、黑、悶,心理生理雙重打擊。太空站優(yōu)化了這些,窗戶、通信、穩(wěn)定成關鍵,能撐半年一年。海中惡劣超太空,就在于海洋動態(tài)很,壓力和浪動讓封閉更難忍。查資料時發(fā)現(xiàn),潛艇記錄停在90天,太空已超400天,這差距不是技術,是人類適應度的區(qū)別。現(xiàn)實中,潛艇任務輪換多,太空駐留常態(tài)化。希望未來技術進步,讓海下也舒服點,畢竟海洋戰(zhàn)略重要。
話說回來,要是選,我寧愿去太空看星星,也不愿在海里晃蕩90天,那滋味想想都難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