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高等教育領域一場人才培養的“破壁運動”早已暗流涌動。這年頭,再抱著單一專業的“鐵飯碗”不放,怕是要被時代甩在身后。看看當下的社會需求:AI要懂醫療,金融得通編程,搞氣象的還得會數據分析——學科壁壘就像堵過時的墻,左邊是學了一堆理論卻不懂應用的學生,右邊是急需復合型人才的市場,拆墻成了唯一的出路。
高校們不是沒動作,但大多還只是停留在“選修課湊數”“跨專業選課”。而國家需要的不是只會背公式的“做題家”,而是能在量子科技里寫代碼、在文物保護中用化學、在國際傳播中玩數據的多面手。這種時候,誰能先打破學科間的“楚河漢界”,誰就能在人才培養的賽道上搶占先機。顯然,蘭州大學已經看清了這一點。
尤其是在2025年高考招生中,蘭大25個學院聯合推出17個跨學科創新班,一口氣招625人。這些創新班直接瞄準數智人文、量子科技、生物育種等國家戰略急需領域,走的是“跨學科課程體系+小班教學+雙導師制”的硬核路線。簡單說,就是把不同學院的資源往一塊湊,讓學生既學理論又懂技術,還能跟著行業導師練手——這種模式,比單一專業培養更能踩準社會需求的鼓點。
且在這17個創新班里,有幾個方向尤其能體現這種“務實”的辦學思路。
比如生物育種創新班,就是緊盯著“卡脖子”的硬骨頭——種業問題。它不搞單一的生物學教學,而是把生物學、農學、草業科學等學科攪合到一起,還拉上科研院所和育種企業“組隊”。
學生不僅要學基因挖掘、基因編輯這些硬核技術,還得懂作物遺傳性狀改造、新種質培育的全流程。這種培養模式,說白了就是要讓學生既能扎進實驗室搞研究,又能走進田間地頭做應用,補上種業領域“理論強、轉化弱”的短板。畢竟,糧食安全的根基,終究要靠能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人來筑牢。
還有智慧氣象創新班,則像是為“雙碳”時代量身定做的。它沒局限在傳統的大氣科學里打轉,而是搞出“氣象+能源+經濟+政策+AI”的混搭知識結構。學生既要懂臺風怎么形成,還得會用AI分析氣象數據,甚至要明白新能源項目里的氣象風險。
更實在的是,它還搭建了“產-學-研-政”的實踐平臺,學生能真刀真槍參與低空經濟氣象保障、新能源氣象服務這些新場景。這種培養出來的人才,既不是只會看云圖的“老氣象”,也不是不懂行業的“純AI玩家”,而是能把氣象數據變成新能源項目決策依據的跨界高手。
以及數智地球創新班,也把目光投向了更深邃的領域——深海、深地、深空探測,還有防災減災、礦產資源保障等國家戰略需求。它拿地質學的老底子做基礎,往里面塞進化學、數學、信息技術的“新料”,搞出“地學+AI”的新配方。
學生跟著學術導師學巖石圈演化,跟著產業導師練AI找礦技術,既能在實驗室分析礦物成分,又能敲代碼做資源預測模型。這種模式戳中了一個痛點:過去找礦靠“跑斷腿”,現在靠“算得準”,把地質學的經驗和AI的算力結合,才能在戰略資源保障上更有底氣。
從這17個跨學科創新班的設置來看,蘭大盯著國家真正缺人的領域,把分散的學科資源擰成一股繩。小班教學確保每個學生能被關注,雙導師制打通理論和實踐,跨學科課程讓知識不“偏食”——這些不是喊出來的口號,而是寫在培養方案里的實在內容。
說到底,評價一所大學好不好,不用看它的歷史多輝煌,也不用聽它的愿景多宏大,就看它培養的學生能不能跟上時代,能不能解決真問題。蘭州大學這些創新班,或許就是對“蘭州大學怎么樣”這個問題,最直接的回答。
關注“一千零一個志愿”,獲取更多關于大學的原創解讀、最新最全的大學招生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