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頭退休后第一次參加同學會,特意染黑了頭發,穿上兒子結婚時買的西裝。結果到了現場發現,當年睡他上鋪的老李開著寶馬來的,班花王姐脖子上金鏈子比拴狗的還粗。回家路上他摸著口袋里AA制掏的五百塊飯錢,突然想起《紅樓夢》里那句話:"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
這年頭同學聚會早變味了。以前是追憶青春,現在成了炫富擂臺。剛退休的老劉上個月參加聚會回來,血壓直接飆到180。為啥?當年考試總抄他作業的小王,現在張口閉口都是"我家三套房""兒子在華爾街"。更絕的是組織者李班長,吃完飯非要拉著大家去他新開的茶樓"坐坐",結賬時才發現一壺普洱要價880。
心理學有個"社會比較理論",說的是人總愛跟周圍人比。退休前大家比職位比收入,退休后開始比養老金比子女出息。北京朝陽醫院心內科主任說過,每年春節后都是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高發期,很多就是聚會時情緒激動引發的。老同學見面本該高興,結果變成給自己添堵,這不是花錢買罪受嗎?
現在聰明的退休族都學乖了。我們小區老周的做法就挺高明,他把要好的五六個同學拉了個微信群,誰想聚了就在公園涼亭碰頭,自帶茶水瓜子。上周我去蹭他們的局,看見幾個老頭圍著石桌下象棋,旁邊老太太們交換著養生食譜,臨走時老周從布兜里掏出自家種的柿子給大家分。這種聚會既聯絡感情又不傷錢包,多實在。
人到晚年該明白,真正的朋友不會因為你退休金少就瞧不起你。上海社科院做過調查,保持3-5個知心好友的老年人,抑郁發病率比熱衷社交活動的低42%。老李頭現在定期聚會的就三個人:當年幫他追過媳婦的寢室老大,下崗時借過他錢的老同桌,還有總提醒他吃降壓藥的衛生委員。他說這叫"精準社交",省時省力還暖心。
那些打著懷舊旗號的商業聚會更要當心。去年城東有家酒店推出"致青春"同學宴,每桌標配龍蝦帝王蟹,結賬時才發現要均攤兩千多。更夸張的是還搞"續攤消費",KTV、足療、拍照紀念冊層層加碼。有個退休教師算過賬,這種聚會參加三次,夠買半年降壓藥了。
其實人老了最該比的是誰活得更通透。我家對門陳教授退休后從不參加大規模同學會,但他會給生病的老同學寄手寫信,幫單身的同學張羅相親。他說同學情分就像老茶樹,得慢慢品才有真味。現在他們班同學都學他,改成了"書信聯誼會",隔三差五互相寄明信片,比在飯桌上吹牛實在多了。
最近有個新說法叫"社交斷舍離",意思是到老了得學會給關系做減法。就像收拾衣柜,不合適的衣服再貴也得扔。我認識個老干部,退休后把兩百多人的同學群退了,只留了七個能說知心話的。他說這才叫"人生精選",剩下的都是過命的交情。
現在想想,同學情誼最珍貴的部分,早就在青春時代定格了。就像老照片,泛黃了反而更有味道。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把這份情誼留在記憶里慢慢回味,而不是拿到飯桌上去稱斤論兩。畢竟人到晚年,活得舒心比面子工程重要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