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這片看似平靜的水域里,我曾像一艘沒有舵的船,在人際交往的浪潮中四處漂泊。跨部門協作時,明明清晰表達了觀點,卻總被誤解為另一種意思;團隊討論中,想提出建設性意見,話到嘴邊卻總顯得不合時宜;與不同風格的上司匯報工作,常常把握不準對方的關注點,努力準備的內容往往得不到預期的回應。
這些溝通上的阻礙,像一層無形的隔膜,讓我在職場中步履維艱,即便工作能力得到認可,卻總在關鍵的協作與晉升中錯失機會。那種有力無處使的感覺,如同手握一把鋒利的劍,卻找不到合適的劍鞘,既無法施展威力,又容易誤傷他人。
一個周末的茶敘,閨蜜見我反復摩挲著咖啡杯沉默不語,突然放下茶杯說:"你這不是溝通問題,是沒找到和世界對話的正確方式。" 她知曉我在職場關系上的困境,便推薦了人格頻率學苑的課程,說或許能帶來新的啟發。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我報了名,未曾想這成了改變的開端。
課上,"人格頻率" 這個概念深深吸引了我。今心老師站在講臺上,風趣幽默地將其解釋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性格特質與溝通模式,就像不同的頻率,只有相互匹配,才能實現順暢交流。他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的認知和西方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把復雜的人際交往規律講解得通俗易懂。第一天課程結束后,我便對“人格頻率”產生了很大興趣,明白了人分為九種不同人格類型,每類的人格特質也不同,也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頻率”,代表著自己的性格、情感、行為特點。我這才知道,原來過去溝通不暢,并非他人有意為難,而是我們沒有在同一個頻率上,自己的溝通模式從未契合過對方的接受方式,也就是自己的“頻率”沒有和其他人同頻。
系統課程開始后,我全身心投入學習。課程中,今心老師會剖析大量真實的職場溝通案例,從這些案例里,我學會了觀察不同人的溝通特點:有的人注重邏輯與條理,說話習慣用 “首先、其次”;有的人看重情感共鳴,聊天時總愛問 “你覺得呢”;還有的人時間觀念極強,開會時會頻頻看表。記得第一次嘗試運用所學去溝通,是跟市場部經理對接方案,以往匯報總被打斷,那天我學著直接闡述數據和落地時間,對方點頭表示 “思路清晰”,那一刻,我切實感受到了改變的力量。
學苑的課程很注重實用性,今心老師會引導大家將所學運用到職場、事業、家庭、生活中。老師會鼓勵大家分享自己的溝通經歷,然后給予分析和建議,告訴我們面對不同類型的人該如何調整溝通方式。有次負責跨部門項目,我運用課程中學到的觀察方法,了解了每個參與方的溝通偏好,在會上分別從數據、案例和時間節點三個角度闡述方案,最終全票通過,這在以前是難以實現的。
現在的我,依然會認真對待每一次溝通,但不再因擔心“說錯話”而焦慮。面對不同風格的同事,能自然地調整溝通模式:跟慢熱的技術同事聊專業細節,跟爽朗的銷售同事聊目標成果,跟細致的行政同事聊流程銜接。這種變化并非圓滑,而是真正理解了人際交往中 “和而不同” 的智慧。當自己的溝通方式能適應不同的人時,才發現順暢的溝通能讓職場之路走得如此輕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