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一次出手,這次的對象是俄羅斯。美國總統直接放話,要對俄羅斯商品征收100%關稅。對普京很不滿,順手連中國和印度也加了進來,三國統統“挨刀”,中印甚至被加到了500%。
按理說,這樣的貿易制裁足以攪亂一國經濟。但對于俄羅斯而言,有三點不怕可以破局。
俄羅斯如今的反應,用一句話形容:不慌不亂,反而有點游刃有余。
制裁剛宣布,莫斯科沒有大喊大叫,也沒急著攤牌,更沒有像往年那樣呼吁對等反擊,而是淡定推進自己的事??幢砻?,俄羅斯想硬扛,其實下面的盤算才是真正的門道。
能源出口的 “壓艙石” 效應
俄羅斯作為全球能源大國,石油和天然氣出口一直是其經濟的核心支柱。盡管美國威脅要對俄羅斯能源加征關稅,但實際效果可能大打折扣。首先,俄羅斯的能源出口早已實現多元化。
比如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項目在 2025 年已經實現滿負荷輸送,每年向中國供應 380 億立方米天然氣,合同總價值高達 4000 億美元。
實現滿負荷輸送,每年向中國供應 380 億立方米天然氣,合同總價值高達 4000 億美元。印度的情況更典型,2022 年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量激增近 400%,到 2023 年每天進口量超過 130 萬桶,占其原油進口總量的 20% 以上。
更讓西方沮喪的是定價權爭奪——俄對印原油折扣從每桶8美元縮至3美元,印度卻因找不到替代貨源被迫接受。
新地島地下300米的指揮所可抵御核打擊,薩爾馬特洲際導彈射程覆蓋全美,而“波塞冬”核魚雷能掀起百米放射性海嘯吞噬航母群。
這些終極武器構成心理防火墻,使美國制裁始終不敢觸碰俄生存底線。
中國和印度,作為新興市場的大國,對俄羅斯來說不僅是資源的買家,更是伙伴和兄弟。
中俄關系在能源、科技等領域不斷深化,共同應對美國制裁的態度堅決而明確。
而中印之間,雖然關系復雜,但在國際壓力面前,也展現出了合作的潛力,探索著互利共贏的新模式。
想象一下,這三個國家聯合起來,經濟互助、資源共享、市場共拓,那畫面多美!三國合作不僅能有效對抗關稅壁壘,還能在國際舞臺上發出更響亮的聲音,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貿易秩序。
再來看一下,在美國的關稅重棒下,印度則用另一種方式破解困局。 在孟買的煉油廠工人們忙著將俄羅斯原油灌裝進印著“阿聯酋原產”的油桶。 通過迪拜貿易公司中轉印度2024年進口俄油量激增12倍占俄羅斯原油出口總量的35%。
煉油廠經理指著港口的超級油輪說:“每艘船省下的30美元/桶差價讓我們的柴油比中東廠商便宜20%。”
結算室的電腦屏幕上跳動著不同貨幣符號。 2025年初俄羅斯對華能源交易中人民幣結算占比達70%盧布結算升至25%。
在莫斯科交易所人民幣日交易量突破100億柜員們用中文標注著匯率牌價。印度則通過阿聯酋迪拉姆支付油款完全繞開美元體系。
而對于中俄印三國而言,這次事件更是一次加深合作、共同發展的契機。
所以回過頭來看,中印買俄羅斯能源,不是在“站隊”,而是在“算賬”。
更何況,這種合作遠不止能源。印度軍火庫里,從S-400防空系統到T-90坦克,大量裝備都是俄制的。中俄之間更宏大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還在談。這種盤根錯節的利益網,怎么可能因為美國一句話就自斷手腳?
面對威脅,兩國的反應也很有意思。中國基本是“冷處理”,不搭理,不辯解。潛臺詞是:你一個帶頭破壞規矩的人,有什么資格對我指手畫腳?
印度則更靈活,嘴上說著“研究研究”,身體卻很誠實,油輪照常靠港。甚至,印度煉油廠把俄國原油“洗”干凈,加工成成品油,再轉手賣給當初制裁俄羅斯的歐洲。歐洲也心照不宣,畢竟自家工廠停產的代價,比這點面子大多了。
中印的存在,讓美國的制裁大網漏成了篩子。
揮出去的拳頭沒打到對手,反而讓自家陣營亂了陣腳
美國這套關稅組合拳,打得虎虎生風,但仔細一看,靶心早就偏了。
本來是想打俄羅斯,結果發現俄羅斯通過東方市場找到了活路。于是,拳頭調轉方向,砸向了買家——中國和印度。這就好比警察抓不到小偷,反而去懲罰收贓的人,邏輯上就說不通了。
這一招,直接把一個經濟制裁問題,變成了逼著全世界“選邊站隊”的政治難題。結果不僅沒能困死俄羅斯,反而把自己和全球最大的兩個新興市場推到了對立面,得不償失。
自家盟友體系內部,也開始離心離德。
歐洲嘴上喊著要團結,但像匈牙利、斯洛伐克這些國家,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深入骨髓,根本斷不了。德國的工業要是沒了廉價天然氣,成本能飛上天。
于是,“陽奉陰違”成了常態。大家都在通過土耳其、哈薩克斯坦這些“中間商”,悄悄地買。誰都不傻,政治正確不能當飯吃,犧牲本國經濟去給美國當炮灰,這筆賬歐洲人算得清。
美國的單邊大棒,最終沒能形成合力,更像是一場尷尬的獨角戲。
更深遠的影響是,美國正在親手砸碎自己建立的規矩。當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則可以被隨意踐踏,當“長臂管轄”成為家常便飯,全球貿易秩序就出現了“破窗效應”。
今天你可以這么對付俄羅斯,明天就可以這么對付任何人。這讓所有國家都感到不安。
牌桌上真正洗牌的,不是關稅,而是信任的崩塌
這場鬧劇,無意中成了一個催化劑,正在加速一個誰也無法忽視的新趨勢:去美元化。
當美元和SWIFT支付系統被頻繁用作武器,任何一個有遠見的國家都會開始尋找備胎。俄羅斯和中印用本幣結算,金磚國家討論建立自己的支付網絡,這些過去只是設想的東西,現在都在加速落地。
一旦石油、天然氣這種大宗商品的交易,能大規模繞開美元,那美元霸權的根基就真的動搖了。這才是未來幾十年里,國際金融格局最大的變數。
與此同時,全球供應鏈也在悄悄重塑。
這次危機讓所有國家都明白了一個道理: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太危險了。過去大家只追求效率,哪里成本低就在哪里生產?,F在,“安全”和“韌性”成了更重要的考量。
產業鏈開始回流、近岸外包,大家都在尋找更多元的貿易伙伴,以防再次被人卡脖子。世界經濟的地圖,正在被重新繪制。
最終,這場博弈也讓世界看清,單極時代確實過去了。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這些非西方平臺,在風浪中顯示出了獨特的價值。它們提供了一個抱團取暖、互相支撐的選擇。未來的世界,不再是G7開個會就能決定一切的時代了。
結語:
這場所謂的“壓力測試”,更像是一次全球經濟的“應激反應”。它沒有擊垮誰,卻意外地激活了整個系統的免疫和進化。舊的秩序在松動,新的格局在萌芽。這已經不是一場簡單的經濟戰,而是一場關于未來的持久戰。
牌局仍在繼續,但發牌的人,已經不止一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