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歷史時總有個毛病:總想把人類的事歸結為一樁“分家產”的買賣。
你別說,成王敗寇、帝國興衰,往往都卡在這口鍋里——誰吃肉,誰喝湯,誰滾出去喝西北風。
今天我們不談革命,不談自由,不談靈魂,就談點實際的:你爹死了,他的家產歸誰?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人和歐洲人給出了兩種答案。
一個是:兒子都能分,就看分多分少;
另一個是:只有一個能分,剩下的都去喝風。
聽起來都不太地道,但這兩套體制撐起了兩個文明千年的運轉。
嫡庶之道:中國人的分家模式就像熬粥,一鍋煮爛
我們中國講究“家和萬事興”,這聽起來像是一種詩意,其實是一種財政調控機制。
一家有三子五孫,哪怕你是妾室所出、排行老八,到了大年三十,也還是能吃上頓餃子的。
當然,吃幾個是個問題。
你是嫡子,大年初一你坐上席。你是庶子?請自備小板凳,排隊燒香順便等一口湯。
這就是嫡庶制。嫡是正宮所出,是編制內兒子;庶是臨時工,甚至連姓名都可能標注個小字以示區別。你說這公平嗎?當然不公平。但它管用。
它的最大好處是:人人有份,個個不鬧。
在中國,庶子雖然分不到大宅子,但可以出去考個功名,當個縣令,或者在京師開個鋪子賣燕窩。只要不鬧事,宗族不會跟你計較。
這叫寬松式壓榨機制:你不是主人,但你還有舞臺。一個封建社會,就靠這種把人分等級、按等級分機會的辦法,延續了幾千年。
歐洲人更絕,直接甩你一張火車票:“你不是長子,請下車。”
中世紀的歐洲是個講究清教徒審美的地方:簡潔、嚴肅、毫無溫度。家產傳給長子,其余的都去死(字面意義上)。
你是二兒子?上教堂吧,剃頭披袍念拉丁文,別想著繼承土地。
你是三兒子?去當騎士吧,上戰場之前最好把棺材準備好。
你是四兒子?做詩人、做瘋子、做海盜,總之別回家。
你以為中國的庶子慘?歐洲的非長子連慘都不配。他們的父親走得瀟灑,寫遺囑只需一行字:“一切交給長子。”完事。
這種制度叫Primogeniture,中文叫“長子繼承制”,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其他人滾。”
它的好處很明顯:家產不被分割,貴族家族能穩坐莊園,一代代傳下去,直到法國大革命來敲門為止。
所以歐洲文明很早就明白了一個道理:分裂比貧窮更可怕。他們不搞大鍋飯,他們搞“核心管理層持股制”。
所以我們的問題是:為什么我們搞嫡庶神教,他們搞長子神權?
說穿了,是地理問題,也是人口問題,更是文化路徑選擇問題。
中國人多地少,每家都有一窩子孩子。你不給他們一條路,他們就上梁山、下揚州、建五代十國、造反唱大風歌。
歐洲人地廣人稀,一塊封地足夠養一大家子,可養不起一家子的野心。于是,干脆只給一個人家產,其余的送去別的世界。
這就形成了兩個文明對“繼承”的不同理解:
中國是“人多才是福”,多一個孩子,多一個節點,多一條傳承;
歐洲是“地才是福”,地不能動,人得動,人不動,家就散。
所以你看,我們中國能容納庶子翻身、山賊做官、妾室養老;
歐洲則必須鏟平一切變量,搞一個“正統的、單線的、無感情的”家族大廈。
他們的繼承制,是資本主義的雛形;
我們的嫡庶制,是宗法社會的回聲。
今天這個世界,還活在兩種邏輯的鬼魂里
你以為這都過去了嗎?不,今天的房產糾紛、原配小三、私生子鬧劇,仍在演繹嫡庶舊夢。
你以為今天的歐洲人就不講家產了?請去看英王查爾斯的封號清單,再看哈里王子如何流落美國演脫口秀。
嫡庶制度和長子制,一個是多點分流,一個是極權獨斷,本質上是對“繼承正義”的兩種不滿意解決方案。
我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讓你認清世界本質,而是希望你少點幻想。
無論在哪個文明體系里,如果你不是那個“被選中的繼承人”,你都得自己去種地、打仗、考試、寫作、做視頻號。
而真正自由的那一刻,是你把“我配不配繼承什么”這件事丟進垃圾桶,自己開一家公司,或者開一個公眾號,罵所有繼承制度的人。
畢竟你我這樣的人,早就不是嫡,也不是長,是那種文明編制之外的邊角料。
不過沒關系,邊角料也能煮出好粥。王小波說過,“人活著就是為了對抗荒謬。”
而最荒謬的事情,莫過于你爹的財產,決定你的一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