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海拔4500米的阿里地區迎來第一縷晨曦,中國人壽的司旗在雪山之巔獵獵飄揚。這家扎根西藏18年的國有大型金融保險企業,以一場跨越千里的服務“突圍戰”,在行業網點優化浪潮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壽險業正經歷著分支機構“瘦身提效”的調整期,中國人壽看到的不是“成本賬”,而是“民生賬”——西藏人身險保障的“洼地”,恰恰是需要壽險“頭雁”“補位”的責任高地。更進一步而言,也正是源于近年來科技賦能帶來的運營服務效率提升,讓保險服務突破物理上的空間限制,“瘦身潮”作為網點減少所呈現出的表象,實質上是機構布局的持續優化。
7月17日,中國人壽阿里分公司(以下簡稱“阿里分公司”)將在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正式開業。這個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神秘之地,即將迎來首個壽險服務網點。阿里分公司的成立,不僅填補了西藏人身險服務版圖的“最后一塊”拼圖,更揭開了一場關于保險服務本質的深刻變革——在行業力推優化費差、收縮成本之時,中國人壽選擇用腳步丈量民生的溫度,用科技拓展服務的邊界,在“生命禁區”種下保險服務的種子。
作為扎根西藏18年的壽險“頭雁”,中國人壽此前已在拉薩、日喀則等5個地市設立分支機構,累計為西藏群眾提供超860億元風險保障。此次阿里分公司的落地,不僅是物理網點的延伸,更標志著“國壽好服務”體系從“廣覆蓋”向“深服務”的戰略躍升——它將以“高原特色保險服務樣板”為支點,重點破解當地農牧民“看病貴、風險抵御能力弱”等民生痛點。
雪域突圍
在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點亮保障之光
阿里分公司的設立,是中國人壽響應國家戰略的生動注腳。在壽險業掀起“瘦身提效”風暴的當下,中國人壽正在上演一出“逆行者”的壯舉。與壽險機構紛紛優化網點布局、撤并低效網點并行的是,中國人壽深入踐行“頭雁”責任,將服務觸角延伸至阿里地區。
向最需要保障的地方進發,這是逆行者的抉擇。而這一決策背后,是中國人壽對“風險保障最薄弱處即服務發力點”的深刻洞察。
曾經,因雪山阻隔、地廣人稀,阿里地區被稱為金融服務的“雪域盲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西藏保險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5%,而阿里地區更是“洼地中的低谷”。阿里分公司的成立,將直接帶動當地人均風險保障有效提升。
“哪里有百姓,哪里就有國壽保障”——這不僅是一句承諾,更是行動指南。阿里分公司通過“保險+黨建”模式與“高原人才計劃”,既為農牧民、邊境建設者織密保障網,又聯動那曲現有機構形成“雪域保險服務共同體”。以前,阿里的農牧民兄弟姐妹買保險需要坐兩天卡車去拉薩;以后,他們在“家門口”就能面對面咨詢,出險還能獲得上門理賠,真正讓保險的溫度浸染這片雪域高原。
為了確保服務既能對接總部專業標準,又能扎根高原民生,中國人壽西藏自治區分公司還特別組建“高原幫扶專班”,選派業務骨干駐點阿里,形成“雙軌培訓+駐點幫扶”的復合賦能體系,確保服務“接地氣、通民心”。調研發現,阿里農牧民對保險的認知仍停留在基礎層面,西藏分公司表示,未來將通過“馬背宣講隊”“帳篷保險課”等形式,用民族語言講透保險保障的功能,讓國壽服務真正融入高原百姓的日常生活。
深入踐行“頭雁”擔當,秉持長期主義織密服務網絡,中國人壽以“補空白、強基礎、惠民生”的長遠眼光布局。作為行業“頭雁”,中國人壽始終以高質量發展夯實前行步伐,近年來面對老齡化社會客戶需求的蝶變,更在商業保險年金、健康險等領域持續發力,以多元化產品供給為遍布全國的分支機構提供了堅實的產品、服務和保障體系支撐。
“在最需要保障的地方扎根,才能觸摸到保險的溫度。”在西藏的壽險服務版圖上星羅棋布著中國人壽的服務點,這些坐標不僅標注著物理網點的延伸,更記錄著壽險“頭雁”對“保險姓保”本源的堅守。中國人壽以“向難而行”的定力,點亮阿里分公司的坐標,在祖國最需要保險保障的地方扎下根脈,用物理覆蓋的“全”筑牢民生保障的“實”。
科技賦能
讓高原客戶享受“北上廣深”同頻服務
如果說物理網點是服務的“腿腳”,那么科技就是“神經中樞”。物理網點的延伸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而服務質量的“高不高”則需要金融科技來破題——中國人壽以科技驅動的服務效能革命,讓高原服務與全國同頻同步。
在中國人壽的智能服務大廳,客戶只需掃碼即可完成理賠申報,整個過程不足10分鐘。曾經需要準備厚厚一疊材料、翻山越嶺數日才能辦結的業務,如今指尖輕點即可一鍵上傳——這正是國壽“數字適藏化”建設的一個縮影。壽險APP、微信公眾號等線上渠道,讓高原群眾足不出戶就能辦理保單查詢、理賠申請;二維碼支付、數字化工具的推廣,更讓“數字適老化”“數字適藏化”改造落地生根。
智能核保能夠通過AI算法精準識別高原特殊風險,定制專屬保障方案;AI理賠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理賠數據實時共享,最快可至秒級賠付;空中客服可實現藏漢雙語服務7×24小時在線,打破語言與距離壁壘……從智能核保到AI理賠,從“空中客服”到區塊鏈數據共享,中國人壽用科技實力詮釋了“服務無差別”的承諾。
年報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人壽數字化經營能力穩步攀升,大數據應用覆蓋率同比提升40%,人工智能日均處理業務量突破百萬單。金融科技的賦能不僅打破了地理隔閡,更實現了“服務同頻”。雖然地處世界屋脊,但在中國人壽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建設“睿運營”模式的背景下,阿里分公司與全國其他分支機構共享同一個“智慧大腦”,為中國人壽“科技平權”寫下又一個生動注腳。
以上基于“智能服務強”的種種,只是“國壽好服務”八大服務坐標的一個維度。作為服務5億客戶的保險巨頭,中國人壽提煉出“服務渠道廣、線上服務全、智能服務強、服務體驗好、增值服務亮、理賠服務優、適老服務暖、消保工作實”——匯聚八項高質量服務的“DNA圖譜”。基于久久為功的體系化建設能力和科技融合能力,依托人才管理、運營管理、數智驅動所帶來的整體優勢,中國人壽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國壽好服務”品牌。
從行業觀察者的視角看來,數字化和智能服務正在推動壽險經營從“人海戰術”向“精準運營”躍遷。在金融科技不斷融合的大背景下,數字技術成為提高客戶服務體驗的重要條件。保險公司也在探索從傳統服務模式,轉向以客戶為中心的數字化服務模式。科技賦能帶來的運營服務效率的提升,也讓服務進一步突破物理上的空間限制——正如近兩年壽險業所表現出來的“瘦身潮”,網點減少的實質是服務布局的優化。
如中國人壽在雪域高原,可應用數字化工具快速響應高原急救需求,以智能客服24小時在線解答疑問,讓“簡捷、精準、精細”的運營體系來保障服務既有速度又有溫度。中國人壽以客戶為中心的數字化服務,是數智化與人性化的交融,有助于拓展保險公司服務邊界,網點或增或減之間,基于金融科技所形成的服務效率提升和服務體驗優化始終如一,也正是“國壽好服務”區別于傳統服務的鮮明標識。
生態共生
從“被動賠付”到“主動賦能”的價值躍遷
科技讓服務突破了地理限制,“保險+”生態戰略則讓服務超越了功能邊界——從單一賠付到全周期守護,中國人壽正用生態思維重構高原服務的內涵。而阿里分公司的成立,正是在這海拔4500米的試驗田里,播種下保險服務范式革命的種子。
從“保險+養老”的“安心模式”到“保險+健康”的服務網絡,中國人壽正將單一的風險補償轉化為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保險+養老”領域,中國人壽以“讓子女放心、讓老人安心”為理念,布局CCRC養老社區、城心公寓、康養旅居三大產品線,已在15個城市落地18個養老項目。在西藏,企業年金管理規模超30億元,服務客戶數居西藏首位;個人養老金業務實現西藏首單,規模與客戶數穩居行業前列,為自治區老人打造“快樂老家”。
在“保險+健康”領域,中國人壽圍繞客戶健康需求,持續豐富健康服務項目。如健全規范化、專業化的健康管理服務體系,研發推廣健康保障與健康管理融合產品,將健康管理服務納入公司部分中高端醫療保險條款,在超百個城市定制型商業健康保險項目中落地等。在西藏,還特別針對高原低氧環境導致的健康痛點,構筑起多觸點的長者專屬服務體系,聯合開展醫療援藏公益活動,為西藏客戶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實現從“治已病”到“防未病”的跨越。
更令人矚目的是,中國人壽正將保險服務與西藏綠色發展深度融合。2024年,中國人壽險資入藏資金存量規模達到70.34億元,為西藏綠色產業提供風險保障8.34億元,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風險保障23.87億元,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為藏西牧民提供高原綜合保障險等,推動“保險+旅游+生態+農牧”協同發展。這種“金融+產業”的生態構建,讓保險從“被動賠付”轉向“主動賦能”。
從渤海之濱到岡底斯山脈,從城市到邊疆,中國人壽編織的不僅是一張物理服務網絡,更是一張覆蓋民生需求、連接產業發展、融合科技與人文的“保障生態網”。當行業在網點優化中尋找平衡時,中國人壽用行動給出答案:真正的高質量服務,始于對“最需要保障的地方”的堅守,成于對“精準需求”的回應,終于對“可持續生態”的構建。
服務無界,責任無疆。從雪域高原的燈塔點亮,到數智化運營的星火燎原,再到生態服務的枝繁葉茂,中國人壽“國壽好服務”體系展現出立體化的戰略縱深。銷售隊伍專業化率提升、新業務負債成本下降、客戶滿意度創新高——這些高質量發展的成效,正是服務體系賦予保險業務的強勁動能。
從風險補償到風險防范,從被動賠付到主動賦能,正是“保險姓保”在高質量發展中的詮釋。在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中國人壽正以“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守護人民美好生活”的初心,書寫著壽險“頭雁”的時代答卷。當金融服務之光穿透地理與數字的鴻溝,保險的溫度正在抵達每個需要守護的角落——這不是終點,而是“國壽好服務”向遠方延伸新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