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城回族區紫荊山南路街道十里鋪社區的一處空地上,曾經雜草叢生、坑洼不平的地面如今已變身整潔有序的充電區——500平方米的硬化路面平坦堅實,100平方米的鋼結構車棚遮陽擋雨,20臺智能充電樁整齊排列,居民正掃碼為電動自行車充電……這處由鄭州市“幸福家園”村社互助工程市級試點項目催生的“便民空間”,是鄭州慈善總會、“活水計劃”項目組、管城回族區慈善總會三方協同發力,破解社區民生難題的生動實踐。
聚焦民生痛點:新小區遭遇“充電難題”
十里鋪社區作為新建小區,隨著居民陸續入住,電動自行車保有量激增,現有充電設施無法滿足需求。小區內一塊閑置空地雜草叢生,既無硬化路面,也無遮擋設施,居民私拉電線充電現象頻發,不僅影響社區環境,更埋下火災隱患。“每次看到樓下扯滿‘蜘蛛網’似的電線,都擔心出事。” 社區網格員在走訪中,多次收到居民的安全訴求。
凝聚三方合力:推動“便民工程”高效落地
知曉這一情況后,管城區慈主動對接社區,了解社區難題,將群眾需求形成項目化文案,推動項目上線“幸福家園”村社互助平臺。同時“活水計劃”項目組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一方面與管城區慈保持常態化溝通,實時跟進項目進展,及時反饋動態信息;另一方面積極對接鄭州慈善總會,協助管城區慈申請市慈專項支持資金,及時跟進資金進展,推動項目落地。最終,項目通過“幸福家園”平臺籌得資金 3萬元,其中社區自籌2萬元,鄭州慈善總會專項資金支持1萬元,為工程落地提供了堅實保障。
項目成果顯著:閑置空地變身便民充電區
經過一個月的緊張施工,曾經的閑置空地煥然一新:500平方米鋪設高強度混凝土的硬化路面,確保了車輛進出平穩;100平方米采用熱鍍鋅鋼材的鋼結構車棚,可同時容納120輛電動自行車停放,為居民的車輛提供了遮陽擋雨之所;安裝了20臺具備充滿自停、漏電保護功能的智能充電樁,支持微信、支付寶掃碼支付,規范的充電區域徹底杜絕“飛線充電”,社區消防隱患顯著降低,目前充電樁日均服務居民充電100余次,居民安全感大幅提升,居民紛紛表示“充電難題解決了,社區環境變好了,住得更舒心了”。
助力基層治理:匯聚多方慈善力量
十里鋪社區“路面充電樁改造”項目,是鄭州市“幸福家園”工程多方助力的縮影,鄭州市慈的資金支持、“活水計劃”項目組的督導協助、地方區慈的監督執行、落地村社的動員眾籌,共同將居民的“急難愁盼”轉化為了“幸福實景”。
下一步,鄭州慈善總會“活水計劃”項目組將繼續深化與各區縣慈善會的合作,讓更多像管城區“充電樁改造”這樣的惠民項目扎根社區,以慈善微光匯聚治理合力,共繪“幸福家園”新畫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