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第一步是“減法”。拆除隔斷墻后,原始的磚混結構裸露在外,紅磚墻上的歲月痕跡被刻意保留,僅用透明防水漆加固。天花板上的鑄鐵管道不再隱藏,而是刷上啞光黑漆,與新裝的軌道射燈交織成工業風的“血管網絡”。老式木窗框因腐朽被替換,但窗欞的拱形設計被復刻進新做的鋼化玻璃窗,既保留年代感,又提升采光。
推開60年代老公房斑駁的鐵門,昏暗的走廊、脫落的墻皮和生銹的鑄鐵管道,仿佛將時光凝固在計劃經濟時代。屋主小林夫婦卻在這套58㎡的“老古董”里,開啟了一場復古工業風的改造實驗。
拆舊:保留時光的肌理
硬裝:粗獷與精致的碰撞
地面摒棄了傳統地磚,選用做舊水泥自流平,局部嵌入銹蝕的鐵板拼花,模擬工廠地面的質感。廚房與客廳采用開放式設計,中島臺用回收的老船木打造,表面保留蟲蛀痕跡,搭配黃銅拉手,形成“破舊”與“精致”的反差萌。臥室背景墻則用300個廢舊齒輪拼成抽象藝術裝置,燈光下泛著冷冽的金屬光澤。
軟裝:舊物新生的魔法
家具多來自二手市場:軍用折疊椅、工廠更衣柜、藥房玻璃柜……經過打磨、噴漆后重獲新生。最點睛的是那盞客廳主燈——用老式吊扇的電機外殼改造,裝上愛迪生燈泡,開燈時仿佛能聽見計劃經濟時代工廠的轟鳴聲。
6個月后,當陽光透過鋼化玻璃窗灑在紅磚墻上,鑄鐵管道在光影中投下幾何線條,這套老公房已蛻變為充滿故事感的復古工業空間。小林說:“改造不是抹去歷史,而是讓舊時光以新的方式活過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