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中學歷史課本中都學過“戊戌變法”這一歷史事件,它的“帶頭人”便是康有為、梁啟超師徒了。在當時,康有為被稱為“康圣人”,地位儼然對標孔子“孔圣人”。但如果我們對康有為了解越多,就越會發現他的人品、學識都很難與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相比。
康有為的科舉之路極不順利,考了三次才中秀才,考中舉人則費了七次,而他能夠中進士,也完全是光緒帝的破格“錄取”。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光緒欽點他為二甲五十六名,算是為康有為的科考之路畫了個完美的句號。
在書法研究和創作,尤其是對碑學的研究上,康有為稱得上“巨擘”,他的字生拙而有天趣,值得細細欣賞。不過,也有不少名家批評他的字,比如白蕉認為康字是“爛草繩”。不過,首都博物館珍藏的康有為殿試卷,頗令人感到意外,原來他也能寫出這么精致典雅的小楷書。
而且,專家考證認為,此作正是殿試卷的原版,而不是謄抄版,從中可以直觀感受到康有為出色的小楷技法。此卷以端莊肅穆、精勁雅正著稱,筆法、結字、章法、墨法皆合科舉館閣體之規范,又暗藏個人風骨,堪稱“應試書法”的范本。
筆法上承晉唐小楷精髓,融顏體沉勁與歐體峭勁,起筆多藏鋒逆入,“臣”字首筆側鋒切入后速轉中鋒,行筆勁挺,提按幅度克制卻精準,無浮滑之弊。撇畫輕盈,捺畫扎實,行至中段漸重,既顯舒展又不逾規矩。轉折處方折為主,圓轉輔之,橫折外沿剛硬,內角略作絞轉顯圓融,瘦硬中藏溫潤。結字以“方正端嚴”為要,嚴守“中宮緊縮”準則,字形近方,筆畫均勻分布,疏密如“棋盤”,既合館閣體橫平豎直的規范,又暗藏巧思,打破絕對對稱的板滯,顯嚴而不死的靈動。
章法上,字字如列陣,卷長超過2米,共2000余字,字徑大小僅有1厘米,整齊劃一,上下對齊,誤差極小,儼然如“打印機”,層次分明,無刻意穿插的張揚,盡顯“應試文書”的莊重。墨法上濃淡均勻,潤而不滯。筆畫邊緣潔凈如,無“漲墨”“飛白”等個性化痕跡。長筆畫起筆收筆墨色一致,顯筆力均勻的功夫,無刻意調墨的做作。
這份殿試卷稱得上小楷入門的范本了,其書法價值在于“規范中見功力”,筆法精嚴,結字端雅,沒有“狀如算子”的單調,卻多了幾分文雅雋永之氣。對于初學者,既要領悟筆法,又要防止出現呆板板滯的弊病,那么這件文物就是一部標準教科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