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邱明 高松
縱使記不清自己的年齡,也忘不掉老部隊番號。7月18日,臨沂市沂水縣百歲抗戰老兵張萬俊對老部隊的眷戀,有了回響。
經過細致辨別和多方接力查找,其從軍經歷基本得以清晰。更難得的是,張萬俊念念不忘的“7師19團1營3連”,也正在尋找他這位軍史見證者、戰史親歷者。
多方求證,從軍履歷逐漸清晰
1945年的山東,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局面越來越有利,多個根據地連片抱團。時年19周歲的張萬俊,從民兵入伍成了一名八路軍。
“鬼子不好打,他們拼刺刀也厲害。”回憶起當年戰斗場景,張萬俊端起手里拐杖,右臂條件反射般夾緊,肘部下壓,演示了一個標準的刺殺動作。
人們共情于張萬俊對戰爭年代充滿激情的講述,也欣慰于其百歲高齡仍精神矍鑠,希望遲暮之年他能找到心心念念的部隊。
但張萬俊熟記于心的部隊番號并不連貫和完整,他的家中、當地相關部門也沒有相關憑證或詳細檔案。記者查閱多份軍史資料,得出的多個結論與其打過濟南戰役、渡江戰役到上海、從福州回到家鄉等經歷都不相符。
“7師19團相對于后邊的1營3連來說,重復概率小,識別度比較高,但也涉及兩支部隊。”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在118師政治部工作的轉業干部趙華,在部隊工作期間曾參與整理軍史檔案。退休后撰寫了一系列回憶文章,并熱心幫助老兵及子女尋找老部隊、失散戰友。
面對記者的求助,他進行了詳細介紹。上述番號可能是“山東軍區7師19團”或“東北民主聯軍7師19團”這是兩支同根同源,但無傳承或隸屬關系的部隊。前者到東北之后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7師20旅58團,后者則是“老一團”到東北后改編而來。
記者查閱張萬俊在不同時期受訪影像時發現,他曾有一次把部隊番號口述為“3縱7師19團1營3連”。
“如果是在東北,加上3縱番號的話,那基本可以確定是東北民主聯軍7師19團,也就是后來的東北野戰軍3縱7師19團。”趙華說,這支部隊后來再次改編,成為陸軍第40軍步兵第118師352團。而該118師正是他所工作過的部隊,并且他還曾在352團8連擔任過指導員。
趙華向原118師老領導、老戰友求證,他們一致認為張萬俊所在部隊應是后來的352團。
“352團屢立戰功,該團被譽為‘鐵拳團’,1營在解放海南過程中獲得了‘登陸先鋒營’的稱號,而3連先后被授予‘戰斗模范連’‘登陸英雄連’榮譽。”趙華說,如果張萬俊真是352團的人,不僅是找到了這支部隊誕生之初的見證者,還找到了光榮軍史的親歷者。
再現波折,老兵從軍之路坎坷
“老一團”是抗日根據地群眾給予的愛稱。這是一支以英勇善戰讓日寇聞風喪膽的部隊,在當時山東軍區所轄十幾個主力團中,被評價為“戰斗力超強的第一主力團”。
帶著張萬俊可能傳奇部隊“老一團”一員的喜訊,7月17日下午,記者趕赴他生活的鄉村進一步求證。
聽力減退的張萬俊,與外人交流時,需要當地口音靠近耳邊大聲“翻譯”。當記者拿出352團1營于1946年8月6日在吉林拍攝的連以上干部合影,在海南授領登陸先鋒營錦旗等歷史照片,讓人意外的是張萬俊仔細看過后表示都不認識。
記者又把放大打印出來的352團及1營在多個階段主要指戰員姓名拿了出來,張萬俊挨個讀著,但依然表示不認識。
接近答案的時刻,卻在此時凝固起來。
當記者詢問在上海、福州經歷時,張萬俊斷斷續續回憶起是在“408倉庫”“準備渡海解放臺灣”。
就在求證陷入僵局時刻,張萬俊的女婿羅興果記起一些此前忽略的片段。“老人年輕的時候曾經說過他在東北作戰負傷,乘船返回了山東。”羅興果說,回到山東蓬萊養傷后,適逢國民黨加大對山東的進攻,張萬俊及同船的五六名戰友,在類似救護或收容的單位,就近加入當地的部隊,再次作戰。
“這次想不起來,或許下次他就自己說出來了。”羅興果介紹,由于年事已高,張萬俊的記憶力衰退明顯,有時他來送飯都認不出來。對從軍時的經歷,也是片段式回憶。
這樣的解釋,讓現場的人唏噓感嘆。他們認為,這是從軍經歷中的重要場景,像放電影一樣反復在張萬俊的腦海里回閃,他只記得那些面對敵人以命相搏、熟識的戰友相繼倒下犧牲等動情時刻。
雙向奔赴,老部隊也在尋找見證歷史的老兵
結合與張萬俊及其家人的進一步交流,記者與遠在省外的趙華聯系,經過熟知軍史的原352團第19任團長黃豫生,校正梳理出這位百歲老兵的從軍經歷。
1945年秋季,他隨部隊在青州集結,乘船在遼寧大連登陸東北作戰。兩次參加四平戰斗后,負傷乘船返回山東療養。面對山東戰況就近二次“入伍”,參與解放山東、淮海、渡江等戰役,解放上海后因身有三等傷殘被分配到后勤部門,后又隨部至福州,直到1958年退役回到家鄉。
“這就說得通了”黃豫生介紹,根據軍史記載,352團從東北完成作戰任務后,參加了平津戰役,但之后沒有濟南、上海、福州等作戰或轉進記錄。張萬俊因傷轉換部隊,才有了兩支或以上部隊的經歷。
結合張萬俊“出發前在青州集結”“兩次參加四平戰役”“一次是從四平東南側進攻”等回憶細節,多方共同認為,負傷療養前他是在352團,因傷轉入27軍、28軍、31軍的前身部隊。
“英雄不問出處,我們記住百歲老兵是打過鬼子、為解放事業作出過貢獻的英雄一員就行。”趙華說,以前這些先烈大多只能在紀念館、史料記載中瞻仰,如今能親眼目睹其風采,這是最生動的教材。
在原352團第19任團長黃豫生的關懷下,352團沿革部隊知道到了張萬俊的詳細情況,該部隊近期也在查找這位百歲老兵。通過軍史館保存的烈士名錄,查詢到了他提起過的烈士連長線索。在完成當前進行的訓練任務、進一步整理相關資料后,他們將在合適的時機與老人取得聯系。
18上午,經過多方共同努力,確認百歲老兵張萬俊退役時系原福州軍區408倉庫助理員。至此,其曲折從軍經歷基本清晰。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