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冉啟行
2025 年的上半場,整個 XR 產業并未勻速前進,而是進入了一個充滿矛盾、戰略分化顯著的階段。市場呈現出鮮明的“冰火兩重天”景象:一邊是 AI 眼鏡賽道熱情空前高漲,新品迭出,巨頭涌入;另一邊則是 VR/MR 頭顯領域陷入了罕見的“貧瘠期”,新品發布屈指可數,市場聲量沉寂。
據 VR陀螺不完全統計,2025 年上半年,全球范圍內共發布或亮相了 40 款 AI、AR、VR、MR 相關硬件產品。在這 40 款產品中,多達 36 款屬于智能眼鏡形態,涵蓋 AI 音頻眼鏡、AI 拍攝眼鏡及 AI+AR 眼鏡等類別。相比之下,傳統意義上的 VR/MR 頭顯設備僅有 4 款。這種接近 9:1 的懸殊比例,清晰地反映了短期內資本、研發資源與市場關注度的流向。
VR/MR陷入“貧瘠期”,巨頭也躊躇
2025 年上半年的 VR/MR 市場,其“貧瘠”并非體現在研發活動的停滯,而是大規模商業化新品的缺位。
據統計,上半年亮相的 VR/MR 頭顯僅有四款:三星 Project Moohan、Bigscreen Beyond 2、vivo Vision 以及 XEO BIG。其中,真正明確了售價(1019美元)并上市銷售的,僅有面向 PC VR 核心玩家的 Bigscreen Beyond 2。三星和 vivo 這兩大智能手機巨頭,雖然展示了其概念產品,但并未公布具體的硬件配置,以及上市時間表。
作為擁有強大渠道和用戶基礎的廠商,它們的按兵不動和相對謹慎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當下 VR/MR 的產業現狀——即使像 Apple Vision Pro 這樣高端的空間計算機,又或者是像 PICO 4、Quest 3s 這樣相對親民的消費級頭顯,都難以進一步撬動大眾消費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后來企圖“復刻蘋果”的三星和 vivo 自然會更加謹慎。千萬臺量級似乎已是當前頭顯市場的規模極限。
事實上,當前 VR/MR 頭顯市場從技術成熟度到內容生態,已相當成熟,單眼 4K 的 Micro-OLED 微顯示技術,極具夢幻體驗的手眼交互,上萬款的 XR 游戲、應用和影視生態,近乎具備了一款硬件爆發的所有條件。然而,在爆發之前,廠商仍需解答用戶“我為什么需要一臺頭顯”這一核心問題。如果只是傳統 2D 應用場景的遷移,對于用戶而言,很難形成差異化的吸引力。破局的關鍵不是殺手級的應用、游戲,而是殺手級的創新應用場景。
AI眼鏡的“狂熱潮”:百鏡爭鳴,巨頭入局
與 VR/MR 市場的冷靜形成鮮明對比,在去年 Ray-Ban Meta 成功市場案例的推動下,AI 眼鏡領域在 2025 年上半年進入了一場“狂熱”的盛宴。
整個市場正處于一個快速的“跟隨-迭代”階段,眾多品牌爭相入局,試圖在這片新藍海中分得一杯羹。上半年多達 36 款智能眼鏡類產品的發布或亮相,可以說是業內的一次“寒武紀大爆發”。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信號是小米、傳音、聯想、雷神等傳統消費電子巨頭的集體入場。它們的加入,將推動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并加快相關技術的迭代。
在這 36 款智能眼鏡產品中,主要包括四大類:
- AI音頻眼鏡:以小米的 MIJIA 智能音頻眼鏡2、李未可的 City Air 等為代表,它們專注于開放式音頻體驗和語音助手交互,主打輕量級 AI 眼鏡。
- AI拍攝眼鏡:以雷鳥V3、小米 AI 眼鏡等為代表,主打第一人稱視角的即時拍攝與 AI 視覺理解等功能。攝像頭的加入進一步拓展了 AI 眼鏡的多模態交互維度。
- AI+AR眼鏡:以雷鳥X3 Pro、聯想V1等為代表,是目前技術最前沿、最具野心的品類。它們在 AI 功能基礎上,增加了衍射光波導等光學顯示模塊,能夠實現信息提示、實時翻譯、導航等“輕量級”的 AR 體驗。
- XR眼鏡:以雷鳥Air 3S、TQSKY T2為代表的分體式眼鏡,主要以成熟的 Micro-OLED+BB 方案為主,在視覺顯示上目前優于普通AR眼鏡,在觀影娛樂場景效果突出。
然而,這場看似繁榮的“百鏡大戰”,其背后潛藏著硬件快速同質化的陷阱。當眾多產品都采用來自高通的驍龍 AR1 平臺,索尼 IMX681 CMOS 時,單純的硬件規格已經不再是決定性的差異化因素,綜合的用戶體驗正在成為新的標尺:包含但不限于 AI 眼鏡藍牙連接的穩定性、影像優化算法、AI 交互能力、系統響應速度、時尚元素設計等。
此外,2025 年上半年以來,我們還看到了部分廠商在 AI 眼鏡上的全新差異化技術應用,以及產品定位,以尋求更廣闊的市場。
破局點:AI眼鏡的技術與場景突圍
在“百鏡大戰”的喧囂中,廠商們為進一步尋求差異化優勢,正將突圍的焦點集中在兩大關鍵戰場:一是解決以續航為代表的核心用戶痛點,二是在高價值的細分場景中建立壁壘,其中運動場景已成為最熱門的新藍海。
(一)續航焦慮與“雙芯”解法
續航能力,一直是穿戴式設備的阿喀琉斯之踵。2025 年上半年的新品數據顯示,廠商們正通過多樣化的技術路徑試圖攻克這一難題。其中,“雙芯片架構”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創新方向,也是過去一年中業內頻繁探討的解決方案。
以小米 AI 眼鏡和致敬未知的 BleeqUp Ranger 眼鏡為例,它們都采用了雙芯片設計。其核心邏輯是仿照智能手機處理器的“大小核”理念:一顆低功耗芯片負責處理音頻播放、傳感器數據采集等日常、輕量級任務;而另一顆性能更強的 SoC(如高通驍龍AR1)則只在需要進行圖像處理、AI 模型運算等高負載任務時才被激活。
這種精細化的功耗管理策略,能夠在不犧牲峰值性能的前提下,顯著延長設備的整體使用時間,代表了 AI 眼鏡在電源管理上逐步走向成熟。當然,單芯片集成所有功能仍是最終理想的產品設計方向。畢竟雙芯片會增加成本和占用面積,其應用的背后實際上是一種基于現狀的“妥協”。
作為頭部芯片廠商的高通自然也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今年 6 月的 AWE 大會上,高通發布其最新的 AI 眼鏡專用芯片AR1+ Gen1。相比上一代,AR1+ Gen1 具備更小的打包體積,在核心功能使用場景中功耗可節省 7%,拍照效果更好,以及更強的性能,并且支持眼鏡端側小語言模型。
從長遠來看,智能眼鏡要實現長期良性發展并提升用戶體驗,或許還需從電池材料等方面尋求新的突破口。僅靠優化功耗降低,只是一種戰略性的被動應對。未來可探索如固態電池等新型儲能材料,在提升續航的同時縮小體積,為產品的輕薄化與功能拓展奠定基礎。
(二)從日常到賽場,運動場景成新藍海
在解決了基礎體驗問題之后,市場開始從寬泛的“生活方式”定位,轉向更具體、更高價值的垂直應用場景。其中,運動場景正迅速成為各大品牌爭奪的“新藍海”。
2025 年上半年,多款針對運動場景的 AI 眼鏡相繼亮相。最為矚目的當屬 Meta 與 Oakley 合作推出的 AI 眼鏡,彰顯了 Meta 在智能眼鏡市場的持續擴張;此外,致敬未知的 BleeqUp Ranger 也以其鮮明的運動風格設計切入市場,而 LOHO 與光粒合作的 Holotrek 也提前官宣;貞觀創新(品牌:ATHLICS_SPORT )也在六月宣布即將推出支持 4800 萬像素拍照、4K視頻錄制的 AI 運動眼鏡。
Meta 與 Oakley 的合作尤具代表性,且業內傳聞已久。值得注意的是,它并未像之前網傳的那樣,在 Oakley 的騎行運動眼鏡系列上做設計改進,而更像是 Ray-Ban Meta 的「運動款」,鏡腿變化明顯。
Oakley Meta HSTN 在電池續航和視頻拍攝分辨率方面實現了顯著提升。Oakley Meta HSTN 配備 1200 萬像素超廣角攝像頭,支持最高 “3K 視頻” 拍攝,正常使用狀態下續航可達 8 小時,待機時間長達 19 小時,電池續航能力較 Ray-Ban Meta 提升了一倍。針對運動場景,Oakley Meta HSTN 的防水等級達到 IPX4,可抵御濺水、雨水和汗水,但不能浸入水中或長時間接觸水及其他液體。
相比之下,致敬未知的 BleeqUp Ranger 在形態上更貼近專業的 AI 運動眼鏡。它擁有標志性的騎行運動眼鏡外觀,居中的攝像頭,并融合了開放式定向音頻,支持 UV400 百分百防曬和 IPX4 級別的防水。
AI 運動眼鏡其實解決了“我為什么一定需要它”的價值主張問題。對于騎行者或滑雪等運動愛好者而言,聽音樂、第一視角記錄精彩瞬間、臨時接打電話、甚至實時顯示心率、速度等信息,是明確且剛性的需求,遠比模糊的“生活方式”概念更具吸引力。
其次,它解決了“佩戴尷尬”的形態問題。運動員和運動愛好者本就有佩戴專業眼鏡(如騎行鏡、雪鏡)的習慣,AI 眼鏡的形態是自然融入而非突兀的添加物,這極大地降低了用戶的接受門檻。 再者,它解決了“價格敏感”的問題。硬核運動愛好者是典型的“裝備黨”,他們愿意為能夠提升運動表現或體驗的裝備支付高昂費用,如熱銷的運動相機品牌Insta360、GoPro 等已經驗證了這一市場。
事實上,對于智能眼鏡而言,將運動場景作為突破口并非新鮮事。在 AI 大模型浪潮到來之前,李未可、光粒等廠商的運動 AR 眼鏡便一直在探索該市場。如今,巨頭的強勢入局與 AI 大模型的賦能,無疑將進一步做大這一垂類場景的蛋糕,同時帶來更多的技術增量與場景拓展。
且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