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隨著合資車企的集體“補課”,新能源戰場的起跑線正在不斷拉平。
日前,寶馬中國宣布了一項重要合作:寶馬集團與中國科技公司Momenta將聯手開發面向中國市場的新一代智能駕駛輔助解決方案。至此,寶馬、奔馳、奧迪都選擇了在中國市場尋找智能駕駛輔助合作伙伴。巧的是,它們找的還是同一家——Momenta。
事實上,除了BBA外,Momenta在近幾年來已經連續“攻克”了多家合資車企,成為它們擁抱中國智駕的“新寵”。究其根本,“高性能、低成本、短周期”成為Momenta取勝的法寶,而隨著其客戶群體的不斷壯大,其帶來的“虹吸效應”也愈發明顯。
BBA在華補齊智能化短板
近幾年來,BBA(寶馬、奔馳和奧迪)在中國市場集體遭遇困境。與此同時,問界、理想等中國汽車品牌憑借智能化優勢,在30萬元以上市場加速搶奪豪華車市場份額。業內普遍認為,豪華品牌過去依賴的機械性能和品牌溢價,在智能電車時代不足以支撐其競爭力,而BBA在智能化領域的短板較為突出,產品迭代速度普遍較慢。
經過銷量與利潤的現實“圍困”后,BBA不約而同選擇了在華“補課”。
最先醒悟的是奔馳,2023年奔馳和國內智駕公司Momenta就產生了合作,但由于各種原因,雙方合作的車型遲遲沒有推出。2024年末,奔馳決定追加對Momenta的投資力度,以加速其在中國銷售的電動汽車上推出智能駕駛技術。
是的,沒錯。奔馳還是Momenta的投資者之一,但依然起了一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是戰略失誤也好,產品規劃不及預期也罷,奔馳最終還是向中國市場做出了“妥協”。
奧迪緊隨其后,但也僅有上汽奧迪選擇了Momenta,一汽奧迪轉頭投入了華為的懷抱。今年(2025)上海車展上,上汽奧迪全新品牌AUDI攜手Momenta官宣了雙方的合作。Momenta CEO 曹旭東信心滿滿:和全新品牌AUDI的合作,是Audi DNA meets China innovation,德系豪華駕控和中國AI智慧的深度融合。
在兩個“老伙計”都選擇快速補齊智能化短板之際,寶馬也終于坐不住了。
寶馬宣布與Momenta合作時表示,雙方的合作將基于寶馬國產新世代車型的智能架構和硬件平臺,聚焦智能駕駛輔助前沿領域,未來將覆蓋包括國產新世代在內的多個車型和細分市場。
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翔表示:“我們期待著與Momenta樹立又一個共創共贏的范例,中國智慧,強強聯合,將寶馬‘在中國、為中國,以中國速度創新’的戰略推向新高度。”
合資也偏愛Momenta
事實上,Momenta除了“擄獲”了BBA的青睞外,還拿下了幾乎所有的合資品牌。
根據不完整資料統計,當前與Momenta合作的合資車企包括一汽豐田、廣汽豐田、上汽大眾、上汽通用、東風日產、本田。其中,前5位已經有合作搭載的車型在市面流通,本田則是在今年上海車展宣布與Momenta達成深度合作,共同研發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量產輔助駕駛解決方案。
從更偏向自研到紛紛選擇中國智駕合作商的背后是,越來越多的合資車企意識到合作可能是目前最現實的選擇。因為,從研發效率和成本來看,智能駕駛軟件具備明顯的規模效應和復制成本低的特性。一套成熟的軟件方案可以在多款車型上復用,相較于各家車企分別從零開始自研,選擇與本土技術企業合作顯然更高效、更經濟。
而選擇Momenta的理由也足夠充分。首先,早在2022年,智己L7(參數丨圖片)就已搭載Momenta高階智能駕駛方案,并且成功實現量產。彼時,不少自動駕駛企業尚未實現量產落地,而Momenta經過市場和量產車型的驗證。更符合合資車企相對穩妥的選擇;其次,在交付效率和成本控制上,Momenta也優勢明顯。通常而言,即使將已經成熟的智駕方案適配到其他車型,也需要數百人的團隊耗費一年左右的時間。而Momenta面對老客戶,僅需3到6個月、十人左右的小團隊便能完成量產交付;成本控制層面,以華為為例,乾崑需雙激光雷達支撐高階功能,單顆雷達成本約5000元,而Momenta的“無圖+純視覺”方案通過大模型降低硬件依賴,可降低成本約45%-50%。
最后則是車企最為看重的穩固關系,要知道除了奔馳以外,早在2021年,Momenta便獲得了上汽集團、豐田、通用等車企的戰略投資,形成了深度綁定的利益共同體,也給了合資車企更大的可控性與合作空間。牢固的合作關系不可避免地可以給車企在合作時帶來更多安全感和可控性。
這類似于上汽前董事長陳虹曾明確提出的“靈魂論”,一個車企要將產品的靈魂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至此,目前在國內發展的外資、合資企業已經基本都選擇了擁抱本土化,選擇本土智能駕駛供應商展開合作。即便是一直嘴硬自研的奔馳和日系品牌也正在向市場妥協。
一方面,外資車企在智能化領域起步較晚,短期內難以構建智能駕駛全棧技術能力。另一方面,中國供應商的響應速度快,往往能在短時間內根據車企需求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尤其是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本土供應商在芯片、軟件算法、智能座艙等領域快速崛起,這讓外資車企意識到,想要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立足,與本土智能輔助駕駛供應商深化合作已成為必然之選。
如今,隨著合資車企的集體“補課”,新能源戰場的起跑線正在不斷拉平,一場更為全面且激烈的淘汰賽正在拉開帷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