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張唯
入夏以來,輕薄透氣的防曬衣成為消費者出行的熱門選擇,從街邊地攤到品牌專柜,“高倍防曬”“黑科技面料”等宣傳語充斥市場,似乎“全副武裝”已成標配。然而,這股消費熱潮中也暗藏隱憂。7月16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消費提示指出,部分防曬衣產品存在數值虛標、成分造假、偽科技營銷等亂象,為消費者提供科學選購指南。
防曬≠防紫外線?警惕“UPF2000+”偽科學
中消協提示,真正的防曬衣應具備良好的紫外線防護性能,通常以紫外線防護系數(即UPF)和日光紫外線UVA透射比值兩項指標綜合評定。目前國家認可的防曬衣物標準僅有GB/T 18830-2009《紡織品 防紫外線性能的評定》和FZ/T 74007-2019《戶外防曬皮膚衣》兩項。值得注意的是,國標最高等級為UPF50+,但在實際市場中,不乏打著“高倍防曬”“紫外線全阻隔”等夸大宣傳的產品,所謂“UPF200+”“UPF2000+”等宣傳實為變造概念、過度營銷。
面料與工藝解密,深色其實更防曬
防曬衣的實際防護效果與其采用的材質和生產工藝密切相關。據中消協介紹,目前市場主流防曬面料以聚酯纖維、錦綸及其復合材料為主,部分產品會加入氨綸以提升衣物彈性,改善穿著舒適度。在關鍵的防曬工藝方面,二氧化鈦涂層和原紗型防曬技術被證實是有效提升衣物防紫外線性能的成熟技術。
而在顏色選擇上,中消協提示,黑、藍、深藍等深色系因對紫外線的吸收和阻擋作用更強,其防曬效果通常優于淺色系;但需注意的是,深色面料在長時間暴露于陽光下時也會吸收更多熱量。因此,消費者在選購時需在“顏值”與實用性之間做出平衡,可以優先考慮帶有透氣孔、網眼設計或明確標注了“透氣”“速干”等特性的款式,以減少悶熱感,確保穿著舒適。
當心偽科技陷阱,“高科技”背后實為價格泡沫
當前,防曬衣市場頻現以“高科技”為名的營銷噱頭,中國消費者協會特別揭露了其中兩類典型偽科學概念。例如,部分商家宣稱防曬服面料添加玻尿酸成分,穿上后可實現“皮膚保濕”,但該功效缺乏科學依據;另有產品聲稱面料含艾草精華,具有抗菌、驅蚊作用,實為變相抬價手段。
針對商家展示檢測報告的行為,中消協提示消費者需重點核驗三個維度:一是確認送檢樣品與實際銷售產品的一致性;二是核查報告中是否完整包含紫外線防護系數(UPF)和UVA透射比等核心指標;三是辨別檢測機構資質,需認準CMA(中國計量認證)和CNAS(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雙標識。必要時可通過全國認證認可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等官方渠道查詢機構資質真偽。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