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保健品市場異常火爆,尤其是那些標榜“進口”“高品質”的產品,動輒上百元一瓶,卻依然賣得風生水起。很多人每天吃著這些昂貴的保健品,滿心期待能改善身體,卻不知真相令人震驚。央視最新一期節目揭露了一個驚人事實:這些價格不菲、銷量驚人的保健品,竟然全是假的!從包裝到宣傳,再到所謂的“神奇功效”,一切都是精心設計的騙局。
保健品市場的現狀
中國的保健品市場近年來發展迅猛,受到老齡化加劇和健康意識提升的雙重推動。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統計,2023年,中國保健品市場規模已達到3879億元,預計到2028年將突破1.5萬億元,年均增長率保持在7.15%左右。
無論是老年人還是追求健康的年輕人,都成了這個市場的消費主力。維生素、膳食補充劑、蛋白粉等產品占據了市場的大頭,而電商平臺的興起讓購買這些產品變得更加方便。
保健品的主要消費者可以分為兩大群體。一方面是老年人,他們希望通過保健品緩解慢性病、增強體力;另一方面是90后和00后,這些年輕人注重養生,追求“朋克養生”生活方式,比如邊熬夜邊吃維生素。
尤其是一些標榜“進口”的保健品,因其包裝精美、宣傳高端,特別受青睞。比如,一款號稱“美國原裝進口”的維生素片,定價129元,在電商平臺上月銷輕松過萬,評論區滿是“吃了精神好”“關節不疼了”的好評。
為什么進口保健品這么受歡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消費者對“洋品牌”的信任。很多人覺得,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監管更嚴格,產品質量更有保障。
一款標著“海外直采”的保健品,往往配有全英文包裝和復雜的功效說明,讓人覺得“高大上”。電商平臺還經常打出“保稅倉發貨”“正品保證”的旗號,進一步增強了消費者的信心。然而,這種信任恰恰成了不法商家的突破口。
快速發展的市場也帶來了問題。由于保健品利潤高、監管難,一些不法商家開始鉆空子。他們利用消費者對進口產品的盲目信任,推出各種假冒偽劣商品。這些產品往往包裝華麗,但細看可能發現英文拼寫錯誤,甚至連生產地址都是虛構的。
更嚴重的是,有些產品宣稱的功效毫無科學依據,卻靠鋪天蓋地的廣告和虛假評價大賣。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的調查,超過60%的消費者認為進口保健品比國產品牌更靠譜,這種觀念為騙局提供了土壤。
保健品詐騙并不新鮮,尤其是針對老年人的案例層出不窮。2022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了一批養老詐騙案例,其中不少涉及保健品。比如,廣東警方曾破獲一起涉案金額超1億元的詐騙案,受害者大多是老年人。
詐騙團伙通過免費體檢、虛假宣傳等手段,誘導老人高價購買所謂“包治百病”的產品。這些案例暴露了保健品市場的監管漏洞,也顯示出電商平臺的匿名性讓不法商家更容易藏身。
國家對保健品其實有嚴格規定。按《食品安全法》,正規保健品需獲得“藍帽子”認證,且不得宣稱療效。然而,線上銷售的爆發式增長讓監管變得異常困難。假冒產品通過各種渠道流入市場,消費者協會多次發布消費警示,提醒大家查驗產品批號、核實品牌背景,但效果有限。市場亂象的根源,既有商家的貪婪,也有消費者的盲從。
央視曝光的真相
2025年4月27日,央視《財經調查》欄目播出了一期重磅節目,揭露了一款標稱“美國進口”的保健品“活力提升”的驚人內幕。這款產品定價129元,宣稱能“清理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恢復微循環”,包裝上全是英文,還配有健康人群的圖片,看起來高端大氣。
在電商平臺上,它月銷數萬瓶,評論區好評如潮。然而,一位消費者的投訴打破了這一切。她發現產品毫無效果,包裝上的英文還有拼寫錯誤,查遍海外網站也找不到品牌信息,于是向央視求助。
央視記者接到線索后展開深入調查。他們先購買了多瓶“活力提升”,發現包裝完全一致,疑似出自同一產地。隨后,他們聯系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結果顯示這個品牌在美國沒有任何注冊記錄。為了挖出真相,記者假扮批發商聯系賣家,詢問批量采購和“美國倉庫”發貨的細節。賣家支支吾吾,只提供了一個國內公司的聯系方式。
順著線索,記者來到南方某城市的一間小型辦公室,門牌上寫著“某某貿易公司”。這家公司成立才幾個月,根本沒有跨境貿易的資質。真正的突破來自一位知情人士的爆料,他曾在生產工廠工作,透露產品其實是國內制造的。記者隨即趕往城郊的一家工業園,發現了這家所謂的“工廠”。
這家工廠的條件令人震驚。生產線簡陋,衛生狀況堪憂,工人將廉價原料裝進膠囊,連基本的質量檢測設備都沒有。現場堆滿了印有英文的空瓶,隨時準備貼上“美國進口”的標簽。
通過物流記錄,記者發現這些產品有的被運到鄰國倉庫,再以“進口”名義運回國內,有的直接在本地包裝,用淀粉等廉價填充物冒充營養素。實驗室檢測結果更是讓人瞠目結舌:“活力提升”的成分與宣傳完全不符,幾乎沒有營養價值,成本僅11.5元,利潤率卻高達十倍。
節目還曝光了另一款產品“苗古金貼”,號稱“千年苗方”,能緩解關節疼痛。產品頁面展示了一位“非遺傳承人”的照片,并附有證書。然而,照片經查是AI生成的,證書只需1500元就能買到,毫無權威性。專家分析,這類產品的成分往往不明,不僅無效,長期使用還可能有害健康。
調查最后揭示了一個完整的造假產業鏈。一些公司提供“一條龍”服務,從注冊假海外公司、偽造商標,到生產劣質產品,全程包辦。這樣的產業鏈規模龐大,操作隱秘,涉及多個環節。據業內人士估計,類似“活力提升”的假冒保健品在市場上可能有數百種,年銷售額高達數億元。
曝光后的后續
節目播出后,輿論迅速發酵。社交媒體上,消費者紛紛吐槽自己的經歷,有人懊悔花了大價錢買了假貨,有人擔心長期服用的健康風險。相關話題登上熱搜,閱讀量破億。市場監管部門很快介入,涉事產品被下架,店鋪被查封。執法人員突擊檢查工廠時,發現大量假冒包裝材料,相關負責人被依法處理。
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對保健品市場展開全面整治。涉事公司被處以巨額罰款,部分主謀被逮捕。新規要求所有進口保健品必須提供可驗證的海外來源證明,廣告宣傳也受到更嚴格的審查。跨境電商平臺被責令加強審核,避免類似事件重演。這一系列動作顯示出政府整頓市場的決心。
曝光事件對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消費者對進口保健品的信任度大幅下降,許多人開始質疑網購產品的真實性。一些正規品牌受到波及,銷量下滑,但也促使它們更加注重透明度,比如公開生產流程、提供檢測報告。與此同時,假冒產品被清理出市場,短期內銷量銳減。
這場騙局讓消費者付出了代價,但也帶來了反思。一些公益組織趁機推出科普活動,教大家如何辨別真假,比如查看生產批號、核實品牌背景,甚至直接聯系海外商家確認。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健康不能全靠保健品,均衡飲食和適度運動才是正道。
這場風波最終以正義收尾。假冒產品被清出市場,造假者受到懲罰,監管漏洞也在逐步彌補。對消費者來說,這是一次教訓,也是一次警醒。追求健康沒有錯,但盲目相信廣告只會讓自己成為獵物。
央視的這次曝光,撕開了保健品市場光鮮外表下的黑幕。它提醒我們,面對價格高昂、宣傳神奇的產品時,多留個心眼總沒錯。市場監管需要更嚴,消費者也得更聰明。你是否也買過類似的保健品?不妨查查它的來路,別讓自己的錢包和健康成了別人的提款機。健康生活,其實很簡單,不需要那么多花哨的包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