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上臺以來,特朗普揮舞著關稅大棒,動輒將芬太尼危機、貿易逆差等議題甩鍋給中國,擺出一副“對華強硬”的架勢。
然而就在最近,這位美國總統仿佛“變了個人”。
短短一個多月,美國對華政策急轉彎,從高關稅威脅到頻頻釋放善意,甚至公開稱贊中國“一直在幫助我們”。
那么,特朗普這是“痛改前非”了?還是另有算盤?
特朗普的“對華新姿態”
2025年7月,特朗普的對華態度發生了令人意外的轉變。
尤其是在7月16日簽署一項新法案時,他一改過去將芬太尼問題歸咎于中國的論調,公開表示“中國一直在幫助我們解決芬太尼問題”,并稱贊中國在打擊毒品走私上的努力。
這種表態與此前動輒指責中國、威脅加征高額關稅的強硬立場形成鮮明對比。不僅如此,特朗普政府在多個領域接連對華“開綠燈”。
像前不久,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在訪華期間,就公開表態稱,美國方面已經允許英偉達對華出售H20芯片。
盡管H20芯片只能算是一種對華特供的“閹割版”GPU芯片,但這依然會對國內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有著非常明顯的推動作用。
所以美國同意英偉達對華出口,顯然是特朗普政府又一次表達出了對華緩和的姿態。
不僅如此,在這之前的一段時間中,美國方面也是先后解禁了乙烷、芯片設計軟件(EDA)等方面的對華限制。
而這些動作表明,特朗普政府在對華政策上正從對抗轉向有限合作。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特朗普的轉變呢?
轉變的推力
特朗普對華態度的轉折點,或許可以追溯到2025年6月5日的中美高層通話。
在這次通話中,中方明確表達了“言必行、行必果”的立場,要求美方正視雙方在日內瓦達成的貿易“休戰”協議成果,撤銷單邊制裁等消極舉措。
特朗普在通話中積極回應,重申了中美關系的重要性,表示樂見中國經濟增長,并再次確認對一個中國政策的承諾。
緊隨通話之后,中美雙方在倫敦迅速達成了一份初步貿易協議框架,為8月即將展開的第二輪關鍵談判奠定了基礎。
特朗普的“綠燈”政策,顯然是在為可能的談判營造積極氛圍。
美國政府最近這段時間的一系列舉措,都透露出美方希望通過有限讓步換取中方在貿易、關稅等核心議題上的妥協。
與此同時,特朗普本人也在多個場合釋放想要緩和中美關系的表態。
7月8日,他在社交媒體“真相社交”上發文稱:“中國在對美貿易協議中非常公平,我們最近保持著良好關系。”
這種公開表態,與他此前動輒威脅加征145%甚至245%高額關稅的立場形成鮮明對比。
顯然,貿易談判的進展以及未來與中國的合作,成為特朗普轉變態度的核心推力。
可問題是,發表這一系列表態的特朗普,真的會改變以前的錯誤態度嗎?
背后的政治算計下
實際上,只要稍微了解一下特朗普,就可以看出特朗普多變的行事風格。
他之所以選擇最近同中方緩和關系,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國內政治的需要。
據彭博社7月16日報道,特朗普近期刻意軟化對華強硬語調,旨在促成與中方的峰會并達成貿易協議。
他更關注快速達成購買協議以宣揚“勝利”,而非解決貿易失衡的根本問題。
此外,特朗普試圖通過“贊譽”中國在芬太尼問題上的努力,將其治理成效包裝成自己關稅政策的“功勞”。
他在7月16日的講話中暗示,中國因“關稅懲罰”而加大了芬太尼管控力度,這種說法顯然是為自己臉上貼金,塑造強硬而有效的領導形象。
可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芬太尼問題上的立場始終堅定。
早在2019年,中方就已將芬太尼類物質列為管制藥物,并采取了強有力的打擊措施。
特朗普如今的“贊譽”,不過是將其作為談判籌碼,試圖將中國自主治理的成果歸功于自己的施壓。
這種做法不僅缺乏事實依據,也難以掩蓋其政策背后的功利性考量。
結語
中國在芬太尼問題上的努力早已有目共睹,特朗普試圖將其包裝成自身“功勞”的做法,既是對事實的歪曲,也暴露了其政策的反復無常。
中美關系的未來,終究取決于雙方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坦誠對話,而非單方面的政治表演。
參考資料
觀察者網:《提起芬太尼,特朗普又改口:中國幫了大忙》2025年7月17日
央視新聞:《外交部回應特朗普有關芬太尼言論:美國真心想同中國合作就應正視事實》2025年7月17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