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鯨魚
編輯|洲洲影視娛評
竹筏在水面蕩開漣漪時,全紅嬋攥著竹竿的手還帶著訓練留下的薄繭。
這段被她調侃這誰啊的劃船視頻,本該是17歲少女難得的松弛時刻,卻因鏡頭里稍顯圓潤的側臉,再次卷入輿論漩渦。
作為站在跳水臺上的奧運冠軍,全紅嬋的一舉一動都被無限放大,評論區出現的現象并不是偶然出現的情況,在之前孫穎莎的教練邱貽可就經歷過。
1.
最近全紅嬋回老家養病,她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一段劃船的視頻。
在視頻中,她頭戴寬邊草帽,在竹筏上奮力劃水,模樣呆萌可愛接地氣。
配文也是一貫地簡單有趣:“哈哈哈哈這誰啊”。
全紅嬋的真實有趣逗笑了所有人,還有網友擔心她掉下去不會游泳怎么辦?
甚至還有人說全紅嬋像是齊天大圣。
說的也是,這兩位一個可以表演消失術,一個可以表演水花消失術。
在這一片其樂融融的和諧中,有幾條顯眼的評論,引起了爭論。
“農村人”,這條評論看得人火冒三丈。
全紅嬋是在農村長大的跳水冠軍,原本的身份,就不是她的黑歷史,是她的來時路。
全紅嬋見狀,也懶得和他爭執,反而是直接給她點了個贊。
用極其輕松幽默又有格局的方式化解了這種嘲諷。
實際上全紅嬋也不是第一次遇見這種事,更有甚者對著視頻截圖指指點點,說她“胖了、不自律,忘了跳水運動員對體重有多敏感”。
可這些人大概忘了,這個剛過十五歲的姑娘,是帶著一身訓練傷回到家的。
全紅嬋出道時多靈動啊,跳水時像一條小金魚搖著尾巴就輕巧的滑進了水里。
可運動員的身體從不是鐵打的,日復一日的翻騰跳躍里,肩頸腰腹藏著多少舊傷?
這次回家養傷,是她難得能卸下護具的日子。
全紅嬋離家多日,父母看著女兒身上的傷哪舍得讓她忌口,早中晚餐都準備的格外豐盛。
十幾歲的孩子本就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離開訓練基地的嚴格管控,在熟悉的煙火氣里多吃了兩口,實在再正常不過。
懂行的人都知道,全紅嬋吃得好,心情好,也會加速養傷的過程,“關于身材發福”的討論。
其實結合她的生長客觀規律來看并沒有問題。
畢竟有專業團隊盯著,以后全紅嬋還要為國爭光,自己和教練都有分寸。
全紅嬋的生命力和童真的綻放引來負面評論,是因為她在公眾視野下被盯得太緊了。
2.
全紅嬋在比賽現場關關難過關關過,可她也沒有想到養傷后她被攔在輿論的第一關。
這一切的開端是因為她在跳水比賽中出現的重大失誤。
在今年跳水世界杯加拿大站的比賽中,全紅嬋在跳水臺上“翻車了”。
前兩跳時的發揮良好,卻在第三跳時發揮失誤,濺起的水花嚇到了教練,更是看愣了觀眾。
天才少女的水花消失術難道不管用了么?
并且令全場震驚的失誤,是全紅嬋最拿手的207c,但在往下跳得時候,她松懈了0.5秒,就這0.5秒帶來的誤差,在水面上無限放大,水花濺起都有兩米高。
失誤第三跳后,全紅嬋奮力直追,后兩跳發揮正常,依舊取得了414.4得高分,甩開英國選手第三名338.4的分數一大截。
但是比賽結果毋庸置疑,陳芋汐以419.35的高分拿到金牌,全紅嬋和她差了五分左右。
雖然心中難過,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賽場上容不得失誤,
全紅嬋獲得銀牌,已經是不俗的成績了,消息傳開后,這場失誤依舊瞬間點燃網絡。
“水花消失術失靈”“全紅嬋不夠努力”這些刺耳的言論甚囂塵上。
國人對他的期望太高了,天才少女在跳水臺上被硬生生塑造成了一個神話,神怎么能失誤。
于是在三個月后的全國冠軍賽,她因腳踝舊傷復發退賽,遭遇“身材走樣不自律”的無情評論,更是有“裝病逃避比賽”的惡意揣測在不停地傳播。
全紅嬋甚至被扒出老家蓋房、哥哥直播帶貨等私人生活細節,被進行道德審判。
這時候的她依舊是國家榮譽的象征,卻沒有被當作有血有肉的個體。
全紅嬋的個人生活被網友們不斷放大,身材變化和家庭瑣事,在放大鏡下被網友們無限審視,直到形成一場審判者們的狂歡。
而且這種情況無獨有偶,連孫穎莎的教練邱貽可也遇見了。
2.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當孫穎莎在WTT美國大滿貫賽女單止步 16 強失利后,她的乒乓球教練邱貽可在網上遭到了大規模地網暴。
這場網暴還是有組織的。
先是在網上發布邱貽可戰術失誤導致孫穎莎丟冠軍的不實言論,在言語中還帶上了對他家人的指控。
其次貶低邱貽可的執教能力,例如在孫穎莎2025年多哈世乒賽內戰爭議后,評論放大"內戰違規指導"等細節,引導輿論攻擊。
最后還扯上了資源分配,在國乒教練調整期間,幾方粉絲開始爭吵,對邱貽可的針對性攻擊越來越多。
更荒誕的是,孫穎莎 19個單打冠軍、163周世界第一的輝煌戰績,竟抵不過一場失利的 “原罪”。
這場大規模的網暴,讓邱貽可不勝其煩,
無奈之下只能在網上發布長文,稱網絡暴力已經嚴重影響到他和隊員的生活。
文字是有力量的,他長文寫得不卑不亢,鏗鏘有力,直指飯圈文化的弊端。
令人高興的是,在這場荒誕的網暴中,某社交平臺開始了強有力的網絡言論治理。
在邱貽可事件中清理違規內容7800余條,對700余個賬號實施禁言,顯示出技術手段在遏制網暴中的作用。
不止是邱貽可和全紅嬋,有不少運動員的私人領域正在遭受著入侵。
粉絲的飯圈文化在腐蝕著體育圈,歡呼聲中夾雜著私心。
但這不是娛樂圈,體育精神的本質是挑戰極限,并非制造出完美偶像。
“運動員首先是有七情六欲的個體,其次才是賽場上的競爭者”
結語
全紅嬋在湛江老家劃船的視頻被罵 “不務正業”,邱貽可執教三年半的19個冠軍淪為“數據垃圾”。
看到這種情況,我們必須反思:體育究竟是人類突破自我的慶典,還是制造仇恨的角斗場?
運動員需要的不是神壇上的頂禮膜拜,而是作為普通人的基本尊重。唯有讓競技體育回歸 “以人為本”的初心,才能讓聚光燈下的靈魂真正自由呼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