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的指尖綻放
——探尋流動的文化史詩“喚馬剪紙”
□ 黎海濤
一把小剪刀,一張紅宣紙……
剪刀與紅紙交錯間,一幅幅靈動的圖案躍然紙上,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喚馬剪紙”,這門源自廣元市蒼溪縣喚馬鎮鄉野間的古老藝術,穿越千年時光,至今仍在現代生活中熠熠生輝。凝視這些鏤空的圖案,看到的不僅僅是技藝本身,更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和憧憬。它從歷史長河中走來的民間文化符號,傳承和匯聚成一部流動的文化史詩。
黎海濤(中)培養“喚馬剪紙”傳承人
興盛之源
紙壽千年,剪續春秋。
“喚馬剪紙”起源于三國,迄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2007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蒼溪縣喚馬鎮原名“竹林溪”。相傳三國時期蜀將張飛鎮守閬中前往漢中途中,于竹林溪駐騎小憩,因“品酒賞藝”丟失坐騎,張飛在竹林溪邊呼喚走失之馬,后人遂稱竹林溪為“喚馬溪”。當時的民間藝人以剪紙的形式記錄下張飛“醉酒賞藝”“竹林喚馬”等故事情節,又因張飛長相威猛,農家婦女手撕張飛形貌貼于門框以驅邪避惡,后逐漸演化為最初的喚馬剪紙。
“喚馬剪紙”因其材料簡易、工藝簡單深受老百姓和民間藝人的喜愛,在記錄農業生產、美化居家生活、祭祀悼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風格上,既有北方剪紙粗獷豪放、質樸夸張,又有南方剪紙精巧秀麗、細膩婉約,以“陽剪”留線、“陰剪”去底的獨特技法,讓圖案如刺繡般立體,這些技藝背后,是匠人們對“紙短情長”的最好詮釋,正如古人所言:“家有一卷剪紙,喜氣常伴人家。”這份樸素的情感,至今仍在春節的窗花、壽宴上的福壽圖、婚慶的喜字中鮮活流淌,“喚馬剪紙”早已融入人們的生活儀式。
李自鵬是四川省非遺(喚馬剪紙)李氏傳人,自小酷愛美術,尤喜剪紙,70年代末期在喚馬小學參加工作。他將“喚馬剪紙”作為美術學科教學內容引入課堂,通過四十多年持續不懈的堅持和努力,培養了大批剪紙愛好者和民間藝人,創作了大量形神俱佳的優秀剪紙作品。如今,“喚馬剪紙”已成為當地享譽省內外的一種“獨特文化”樣式。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喚馬小學提出“全面發展+個性特長”育人理念,將“喚馬剪紙”確定為學校藝術特色和學生藝術特長長期培育。正是因為喚馬小學的教育人數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堅守,在剪紙歷史挖掘、教學研究、文化傳承上做了大量工作,才確保了“喚馬剪紙”依然留存于世,傳承至今。
技藝之美
一剪春風生,萬象入指間。
“喚馬剪紙”的技法看似簡單,但作品創作的哲思與剪刀下的匠心卻蘊含著深厚的智慧:從陰陽剪到排剪,每一刀都需精準把控,稍有不慎便會破壞整體構圖。剪紙不僅是手藝,更是對生活的理解與表達,剪紙作品的創作過程,亦是一場心靈的修行。
“喚馬剪紙”進校園,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美育對話。在喚馬小學傳統手工“喚馬剪紙工作坊”,師生手中的剪刀刻刀如蝶穿花,紅紙翻飛間,一幅幅精美的圖案漸次綻放,這便是傳承千年的剪紙藝術。它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寓意和藝術魅力,不僅在于其以剪刀為筆、紅紙為墨的獨特創作形式,更在于其背后承載的民間記憶與文化傳承。方寸之間,它將生活百態、神話傳說、節慶民俗凝于薄薄紙張,以鏤空藝術形成虛實相生的視覺奇觀,讓傳統紋樣在當代煥發新生,盡顯非遺文化的魅力和“喚馬剪紙”的靈秀,讓非遺之美跨越歲月長河,成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文化紐帶。從最初的驅邪納福的傳統圖騰,到剪刀起落間:“梅蘭竹菊”訴說君子風骨,“鴛鴦戲水”寄托愛情期許,“鯉魚躍龍門”承載進取之志,“榴開百子”紋樣象征多子多福,“松鶴延年”圖案寓意長壽安康,“民族團結一家親”則傳遞著和諧共生的理念。 一幅幅剪紙都承載著人們對吉祥團圓與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與祈愿,萬千情感與中國元素交織,既有深情詩意又飽含吉祥寓意;一次次實踐活動,師生們都經歷了從緊張生疏到完成作品的欣喜,印證了剪紙對耐心與專注力的錘煉,需心眼手合一,每一刀都是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彰顯其以剪育德、以剪啟智、以剪尚美、以剪促勞、以剪健體的以美化人、以美育人功能。
剪紙作品《共同富裕奔復興》
手機橫屏查看
剪紙作品《千年蜀道翠云廊》
手機橫屏查看
時代之變
千年非遺,一紙傳情!
當古老技藝遇見現代審美,“喚馬剪紙”的傳承不僅依賴技藝的延續,更需情感的共鳴。喚馬小學師生守正創新,讓古老藝術煥發新的光彩。
做好頂層設計和課堂落地。喚馬小學結合推進“四化建設”,研發校本課程,整合鄉土資源,落實跟進實踐。在喚馬小學,每個人都是“喚馬剪紙”文化傳承者,“喚馬剪紙”進課程(編寫喚馬剪紙教學指導意見,分低中高三段編寫校本讀本)、進課堂(每周一節剪紙課)、進社團(每天一小時社團活動)、進頭腦、進村社,只要手握剪刀,便能在紅紙上刻下對生活的熱愛。
打造剪紙文化陣地。喚馬小學建成供學生剪刻創作、裝裱設計、文創開發的傳統手工剪紙工作坊和現代化剪紙工作坊、集展示、教學、體驗于一體的“喚馬剪紙傳習所”等喚馬剪紙陣地,充分體驗剪紙藝術的趣味與創造力。
喚馬小學剪紙工坊活動課
探索通過“互聯網+非遺”模式加強傳播。積極開發生產“喚馬剪紙”文創產品,使其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讓“喚馬剪紙”文化得以在年輕一代中生根發芽。在AI互聯網時代,讓“喚馬剪紙”通過社交媒體、數字博物館等平臺走向全球,這些創新深刻詮釋了傳統不是凝固的琥珀,而是流動的江河。
如今,“喚馬剪紙”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部流動的文化史詩,它用最樸素的工具,講述最深沉的故事。它的文化價值,從來不是封存于玻璃展柜的標本,而是流動在生活脈絡中的文化呼吸。當我們剪下一紙窗花時,剪去的是浮躁,留下的是對傳統的敬畏與對未來的期許。當傳統智慧與當代生活找到共鳴點,這門歷經千百年的技藝,終將在創新與守護的合力中綻放出新的光彩。愿這門指尖上的藝術,繼續在傳承與創新中綻放,讓世界看見“喚馬剪紙”文化的生生不息。
(作者系蒼溪縣喚馬鎮小學校校長)
來源 | 消費質量報
編輯 | 陳蕊妮
校對 | 聶行
責編 | 張可
審核 | 涂偉
終審 | 鄭先聰
版權聲明 | 本文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