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樓夢》這座錯綜復雜的文學迷宮里,秦可卿的故事始終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她的身世、她的情感糾葛,以及她的突然離世,都成為紅學愛好者們津津樂道、反復探究的話題。
而其中,她究竟得了什么病,更是謎團重重。經過對原著的深入挖掘與剖析,一個驚人的答案逐漸浮出水面 —— 秦可卿的病,極有可能是多次流產所致。
秦可卿的病狀初次出現在讀者視野中,是通過尤氏之口。尤氏說她經期兩個多月沒來,人也變得慵懶,話少且眼神發眩。這些癥狀,乍一聽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懷孕。然而,大夫診斷后卻明確表示并非喜脈。此后,多位太醫接連前來診治,可診斷結果卻大相徑庭。
有的說是喜脈,有的說是病,還有的認為并無大礙,甚至有的擔心冬至時節會有變故。這些太醫可都是宮廷中的御醫,醫術精湛,按常理不該連喜脈都診不出來。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他們的診斷或許受到了某些外界因素的干擾,使得他們不敢輕易下結論。
直到馮紫英推薦的名醫張友士登場,才給秦可卿的病情診斷帶來了轉機。張友士指出,秦可卿的病是 “思慮太過,憂慮傷脾,肝木太旺,所以經血不能按時而至”,總結為 “水虧木旺”。
這一診斷,從中醫理論角度來看,揭示了秦可卿內心的痛苦與煎熬對身體造成的影響。秦可卿自己也曾說過:“任憑他是神仙,治了病治不了命。” 這句話,透露出她對自己病情的絕望,以及對命運的無奈。她深知自己的病根在于內心的痛苦,即便病體能夠痊愈,內心的傷痛也難以愈合。
張友士在診斷過程中,有一句話耐人尋味:“大奶奶這個癥候,可是那眾位耽擱了。要是在初次行經的日期就用藥治起來,不但斷無今日之患,而且此時已痊愈了。” 這里的 “初次行經” 四字,成為了解開秦可卿病情謎團的關鍵。
一般來說,“初次行經” 常指女性的月經初潮,但結合秦可卿的病情及書中時間線來推斷,這里的 “初次行經” 實際上指的是秦可卿在流產或分娩后,哺乳期結束后的第一次月經恢復。
讓我們來梳理一下時間線:四月二十號左右,秦可卿可能結束了哺乳期;五月二十號,她迎來了孕后的 “初次行經”;六月二十號,月經開始不來;八月二十號,秦可卿病倒。
這一系列緊密相連的時間節點,似乎在暗示著秦可卿病情的根源在于四月份的那次流產或分娩。雖然原著中并未明確提及,但賈珍在秦可卿去世后曾說:“長房內滅絕無人了。”
結合清朝皇室的一些情況,我們可以理解為秦可卿并沒有留下存活的子嗣。這意味著,她可能經歷了多次流產或分娩,但孩子都未能存活。
張友士與婆子的對話也進一步印證了這一點。他問婆子:“大奶奶從前的行經日子問一問,但不是常縮,必是常長的。” 婆子的回答是:“可不是,從沒有縮過,或是長兩日三日,以至十日都長過。”
這說明,秦可卿從前的經期就經常延長,很可能是因為多次流產或分娩導致的身體損傷。這種身體上的損傷,使得她的身體機能逐漸失調,最終引發了嚴重的病癥。
從封建家族的背景來看,秦可卿身處賈府這樣一個復雜的大家族中,她的婚姻或許并非出于愛情,而是家族利益的結合。在這樣的環境下,她可能面臨著巨大的生育壓力。
一旦懷孕,家族對她和孩子寄予厚望,而多次流產無疑給她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再加上賈府內部復雜的人際關系、勾心斗角的環境,秦可卿內心的痛苦與憂慮可想而知。這種身心的雙重折磨,進一步加重了她的病情。
綜上所述,秦可卿的病,實則是流產之痛。她多次懷孕,但每次都因為各種原因導致流產或孩子夭折,這使得她內心充滿了痛苦和煎熬,最終引發了身體的病變。這一結論,不僅解釋了秦可卿病情的反常和太醫們的猶豫,也揭示了她內心的痛苦和無奈。
而秦可卿的現實原型,有觀點認為很可能就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嫡皇后富察氏。富察氏同樣經歷了多次流產和分娩的痛苦,最終因悲痛過度而離世。《紅樓夢》中的秦可卿,以她的悲劇命運,映射了現實中富察皇后的不幸遭遇,也讓我們看到了封建時代女性在生育問題上的無奈與悲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