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來到全國產糧大縣——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在梨樹百萬畝綠色食品玉米標準化基地核心區,廣袤的玉米田郁郁蔥蔥,玉米苗挺拔茁壯,盡顯黑土地的蓬勃生機。
梨樹百萬畝綠色食品玉米標準化基地核心區。新華社記者 司曉帥 攝
東北黑土區是世界主要黑土帶之一。人們常用“一兩土二兩油”來形容黑土地的肥沃。然而,在糧食高產、穩產的同時,多年的風蝕、水蝕一度讓黑土地“變薄、變硬、變瘦”。
王貴滿是吉林省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他向記者介紹,“東北地區是典型的季風大陸性氣候。黑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風蝕和水蝕。”他說,“我們要給大地蓋一層‘被子’。這個‘被子’用的是秸稈。”
玉米秸稈覆蓋在黑土地上。新華社記者 司曉帥 攝
王貴滿口中的“蓋被子”,就是以“秸稈覆蓋、機械種植、輪替休耕、規模經營”為特點的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梨樹模式”。為破解推廣保護性耕作過程中應用機械化的難題,梨樹縣政府與中國農業大學聯合研制出多功能免耕播種一體機,一次進地即可完成秸稈歸行、側深施肥、單粒播種、鎮壓覆土等多項工序。
“用這種辦法把原土保住了。秸稈腐爛之后,會使我們的黑土地越來越黑、越來越厚。”王貴滿說。
黑土地上農作物長勢良好。新華社記者 司曉帥 攝
一套“梨樹模式”,走出科技與耕作的融合新路。為減少農民和合作社的后顧之憂,更好推廣創新技術,梨樹縣還探索出“雙保全統”土地托管模式。2021年就扎根梨樹黑土地的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江敬安告訴記者,“雙保”是指成本保障和產量保障;“全統”是指合作社統一生產資料、種植模式,統一播種、田間管理和收獲。作為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與被托管農戶建立的新型土地托管方式,“雙保全統”可保障被托管農戶的生產投入不高于周邊農戶,產量不低于周邊農戶。
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智慧農業系統大屏幕。(受訪者供圖)
走進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智慧農業控制中心,大屏幕實時跳動著土壤溫濕度、肥力指數等數據。哪里有情況,系統會第一時間發出提醒。
“現在系統已經實現了地塊的精細化管理,用了遙感監測技術,對土壤的墑情情況、蟲情情況、苗情情況,以及最終的產量估產進行了監測。”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說,“作為新時代的農民,我們真正地感受到我們離現代農業是越來越近了。”
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新華社記者 司曉帥 攝
50公里外的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玉米品種示范共享基地里,玉米田綠葉婆娑、一望無際。作為全國9家農高區中唯一一家以玉米為主導產業的農高區,吉林長春國家農高區,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等22家科研機構開展科研合作51項,共建研發平臺51個,吸引吉林省農科院主糧作物生物育種實驗室、組培和植物快繁中心、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等入駐農高區科創中心,同時還謀劃寒地區域育種中心項目,為全省種業創新提供重要平臺。
鴻翔種業研發的農作物種子。新華社記者 司曉帥 攝
示范區內,多家龍頭企業拔節生長。
鴻翔種業投資建設生物育種中心,與13家科研機構合作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加快種質創新和成果轉化,將優迪871、科育2028、新單58等優良品種全面推向市場。
農嫂食品有限公司與多家知名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3800平方米的玉米果蔬食品工程研究中心,研發出真空充氮玉米粒、脫皮玉米粒、水果沙拉玉米粒等30多類產品,遠銷24個國家和地區。
這是農嫂食品有限公司出口海外的鮮食玉米。新華社記者 司曉帥 攝
科技創新,蹚出了東北“黑土糧倉”豐產增收的新路徑。
長春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雪飛表示,“依托長春國家農高區,大力推進種業振興,我們也積極推進了衛星遙感、激光農業、物聯網、北斗導航、5G等新技術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在農安和公主嶺還建設了兩個無人農場,對耕、種、管、收無人化進行了作業應用場景展示,以科技創新賦能現代化大農業。”
記者:司曉帥、張文嶸、鮑佳藝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