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涵系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中國經濟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經濟增長與金融市場亟需“長錢”。傳統以基建和房地產為核心的增長模式邊際效用持續遞減,而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綠色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正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該類產業普遍呈現研發周期長、技術迭代快、資本開支大等特征,致使短期資金難以有效匹配其發展需求。而長期資本具有久期匹配、風險容忍、價值創造和市場穩定四大優勢,有助于全面賦能新興產業發展。
但與歐美相比,中國私人部門當前階段提供的“長錢”有限。美國市場之所以擁有充裕的“長錢”,根源在于其經歷了長時間的財富沉淀:截至2025年一季度,沉默世代與嬰兒潮一代合計持有美國居民總資產的近60%。而截至最新數據(2022年)中國居民總資產中超過九成來自2005年至2022年間所積累的,且其中41.9%的增幅來自于中國居民持有的城鎮住房資產的增長。換言之,中國居民財富是在過去二十年間依托地產部門擴張快速積累起來的。而當前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作為“舊動能”代表的房地產部門進入趨勢放緩的階段,這使得基于這一部門發展所積累的財富會由于其自身行業所處下行趨勢而壓低其風險偏好。
去年“924”以來,匯金“入市”解決“長錢”問題,估值上行動力確立。潘功勝行長明確表示:“人民銀行堅定支持匯金公司在必要時實施對股票市場指數基金的增持,并向其提供充足的再貸款支持”。相關再貸款資金計入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的“對其他金融性公司債權”科目,因此該科目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中央匯金公司對市場的托底情況。比如,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沖擊全球市場并波及A股期間,該科目余額由3月末的6594億元躍升至4月末的1.03萬億元。同期,匯金公告宣布再次增持ETF并承諾持續買入。在私人部門提供“長錢”有限的背景下,匯金“入市”解決了“長錢”不足的問題,A股市場估值上行動力確立。
盈利預期的上行有待于中國長期增長預期的改善。匯金等“長線資金”的入市,已有效緩釋了市場下行風險;但股市若要實現上行突破,則離不開盈利預期的實質性改善,其核心仍在于市場對中國經濟中長期增長前景信心的提振。筆者曾在2024年12月30日發布的報告《“內”還是“外”?對中國經濟中長期邏輯的思考》中,分析了“城鎮化、工業化、國際化”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正經歷深刻轉變。其中,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對經濟總量的拉動效應已有所放緩,而國際化進程則有望為中國經濟開拓更廣闊的增長空間,進而增強市場對中國中長期經濟增長的信心。
全球化有望改善中國經濟長期增長預期,但其成效的顯現需要時間。國際化將通過多條途徑拉動中國長期經濟增長:一是深化中國經濟與全球市場的融合,讓中國高效的工業產能對接更廣闊的全球需求,為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穩步跨越提供有力支撐;二是通過深度參與全球競爭,中國企業能夠進一步提升產品定價權與附加值,為國內消費增長持續注入動能;三是深度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與建設,推動中國高效產能平等參與國際競爭,實現產業升級與可持續的國際化發展。
風險提示:國內外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地緣政治風險,全球經濟金融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