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第一次看到“玄穹”七代空間戰機這個說法時,腦子里直接蹦出一句話——這得多飄才敢這么想?你沒接觸過還真不容易體會,這玩意兒不是“飛得快”那么簡單啊,人家直接把空天一體、突破卡門線寫在規矩里,25馬赫……這個速度,想想就牙酸。當然,起這么個名——《離騷》里來的,典型的國風科幻。我甚至懷疑,設計團隊里可能有人是詩詞協會的。到2025年,全球搞軍事那圈子,誰不關心中國又在這領域玩啥花樣?
說到背景,大家可能習慣了多少代飛機這種講法,其實“從五到七”根本不能拿數學思維看。這跨度像啥呢?有點像原來小區里溜達,突然一腳滑板車上高架了……卡門線,大氣層和太空的地界,絕大多數飛機壓根一輩子都不敢想去碰。結果“玄穹”直接飆到300公里近地軌道。你說瘋狂不瘋狂?
中國為啥非要強攻這樣的“天花板”?說實話,一層是實戰要緊,另一層是面子工程,但最核心的,肯定還是現有空優打法走到頭了。現在全球流行啥?高超音速、空間穿梭、網絡化打擊,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美國和俄羅斯這兩位老大哥,盤算這些年都夠賣力了。但真要全維作戰,后發的中國反而可以繞道,過去“技術量變”攢到頭,現在必須“質變”了——像騰云那樣的原始攢家底,終于能搞大事情了。
當然,有些人始終在說“這不會是PPT工程吧”?怎么說呢,其實國內自己也鬧不明白,六代機那點事曝光得亂七八糟,有些東西連現場都見沒見過。但細品這兩年量子、發動機、智能蒙皮出來試水,玄穹這波操作真不像是吹牛。要真是假大空,弄這么具體的參數干啥,多此一舉,對吧?
繼續往下鉆:動力那塊,看著像黑科技,其實“組合循環”這四個字外加點玄學,意思就是隨時切換模式。油、電、氫、爆震……大氣層、近地空間、想用啥用啥——就像你手機自動切2G、5G、WiFi,哪信號強去哪,整天優雅切換。現在的試驗還停在“有希望”,數據吹到25馬赫也是有點玄,但超過15馬赫已經是行業追逐的硬門檻了。這意味著什么?西部基地起飛,幾十分鐘后飛全球熱點?別的不說,這畫面比好萊塢還炸。
智能雷達和計算,這部分我承認自己腦殼要抽一下才能消化:量子雷達說穿了,賭博性質的科技,誰先搞回來誰厲害。識別隱身不怕干擾,理論上聽起來牛得一批,美帝的F-35那樣的“幽靈”在你面前,直接原形畢露?量子計算更離譜,處理速度甩普通芯片幾條街,一邊飛一邊算,AI加持自適應——就像你高鐵司機,沒導航也能自動拐彎繞障礙。想想都覺得有點玄,真假以后說不定真會成現實。
至于智能蒙皮,表面自愈這聽起來像魔法。高速飛行自帶BBQ模式,普通材料分分鐘燒成焦糖。“玄穹”搞了四代智能復合蒙皮,還能“自我修復”。我朋友聽完說,這不就是鋼鐵俠納米裝甲那一套?而且這些新材料還能偷偷把雷達、傳感器藏殼里,外殼不只是遮風擋雨,而是多功能的戰場“第二大腦”。
天基武裝更有意思,要有激光、微波武器什么的,理論上能攔導彈、打衛星,外加操控無人僚機一幫小弟蜂群作戰。這畫面,我忍不住腦補一波漫威聯動。實際上,數據鏈、衛星聯動這些事中國這些年一直在攢底子,搞協同作戰不是說說而已。
講真,我看“玄穹”更像是中國空天力量的門面,屬于“吹牛不犯錯、真做嚇一跳”那路數。美國和俄國老想著一步登天,中國倒好,厚積薄發來個側跳,順手抓了點量子AI、蒙皮材料這些新東西。什么時候量產?說實話,別問我,連搞項目的都未必敢下結論。但有個感覺特別實在:中國這套東西不只是畫大餅,以前那些老工程慢慢磨,現在集體爆發,誰都不敢掉以輕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