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酷熱,放化療患者常出現體重驟降、食欲全無、精神萎靡等癥狀。這不僅是化療副作用或腫瘤本身原因,高溫更是重要推手。
高溫會加劇脫水危機,體溫每升高1℃,基礎代謝率飆升13%。若忽視水-電解質-營養平衡,可能引發比化療反應更兇險的生存危機。要注意的是,補水不等于單純喝水,掌握高溫期科學補水方案,方可阻斷脫水引發的營養崩潰鏈。
放化療患者為何更易脫水
高溫挑戰巨大:當氣溫>33℃時,人體80%散熱靠出汗。放化療患者靜息出汗量可達500毫升/日(常人200毫升至300毫升)。部分化療藥如紫杉醇可干擾體溫調節,加劇高溫下隱性脫水。
腫瘤代謝“火上澆油”:癌細胞糖酵解速率極高(沃伯格效應),會產生大量乳酸。肝臟清除乳酸(Cori循環)耗水量大增。晚期患者日均代謝耗水≥2500毫升(比健康人多40%),高溫再增300毫升至500毫升。
攝入障礙“雪上加霜”:放化療尤其頭頸部放療、5-FU等常導致患者出現口腔/食道黏膜炎、潰瘍,疼痛懼飲懼食。化療還會改變味覺(金屬味、苦味)、食欲差、吞咽困難影響攝入。
治療副作用撕開“失水裂口”:放射性腸炎會影響腸道吸收功能,腹瀉日失液800毫升至1500ml,超全天需水量一半;化療會激活嘔吐中樞,單次嘔吐失水300毫升至800毫升;順鉑或者蒽環類藥物日失水可達2000毫升;炎癥破壞黏膜屏障,導致“隱性失水”200毫升至500毫升/日。
脫水觸發“死亡加速器”:高溫或嘔吐、腹瀉會導致水分丟失,血液會變得更“濃稠”、血小板聚集、纖維蛋白原增加50%,讓血液更易凝固。脫水應激刺激腫瘤釋放促凝物質,形成“促凝風暴”,導致全身微血栓風險劇增。
大暑補水五大誤區與正解
放化療患者科學補水四步法
1.算水量(個體化)
每日需水量(毫升)=35毫升×體重(千克)+嘔吐/腹瀉額外丟失量+高溫補償量(500毫升至800毫升)
2.選對水(對癥)
3.控頻率與水溫
頻率:每小時≤150毫升(約半杯),避免一次>200毫升。
水溫:黏膜炎,4℃至10℃(激活TRPM8冷受體鎮痛);腸癌/易痙攣,35℃至40℃
4.評估效果(兩看)
看尿液:顏色和濃度是“晴雨表”,淡黃色(檸檬色)是達標,深琥珀色意味著缺水。
稱體重:早晚波動別太大,早晚體重差>2%是脫水信號,需緊急補水。
放化療患者的水代謝是門精密科學,大暑高溫如同在刀尖上行走。掌握“按需計算、看尿補水、小口慢飲、對癥選水”十六字訣,讓每一滴水都成為抗癌的戰斗力。
(作者趙蘊華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張蕾來自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閔行分院護理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