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管樂家”“小小舞蹈家”“小小歌唱家”“小小鋼琴家”專場……看,活動開始了!2025年春季學期,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教育集團天桃校區利用課間搭建“天桃大舞臺,藝起向未來”展演活動。學生自愿報名,參與藝術表演。在師生共創的美育案例作品《童趣棒棒樂》的美妙旋律中,五年級3班學生楊李豐華演奏的越南民族樂器竹琴尤為亮眼。
這樣的音樂課每周都會上演,這是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歷經20年探索形成的“三協三融·二層四階”音樂教學模式的生動實踐。這一教學成果榮獲2024年南寧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等次評定一等獎。
破局:從“副科困境”到體系化改革
早在2004年,天桃實驗學校音樂教師范昕昱在一次常規課上發現,全班45名學生中僅有幾名學生能完整識讀五線譜。
“當時音樂課普遍被視為‘副科’,教學停留在‘教唱課本歌 ’的層面,而壯族、侗族等本土音樂文化幾乎沒有走進課堂。”范昕昱回憶道。
這一現象背后,是當時小學音樂教育面臨的三重困境:教學內容局限于課本歌曲,資源匱乏;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參與度低;評價體系缺失,難以衡量素養提升。
轉機發生在2007年,在黨的教育政策指引下,范昕昱帶領團隊開啟改革探索。他們首先在學校組建琵琶、古箏興趣小組,卻發現“招生難”——多數家長認為“學音樂不如學奧數”。
“我們帶著學生在校園藝術節上表演《壯娃樂》,當孩子們用民族樂器彈出家鄉的旋律時,臺下掌聲雷動。”音樂教師梁蔓說,這場演出讓家長們意識到,音樂教育不僅是技能培養,更是文化傳承。
建構:“協同—進階—融合”的音樂教育新生態
2019年11月,國家一級演員吳玉霞走進天桃實驗學校的 “大師課堂”,指導學生演奏琵琶名曲《彝族舞曲》。這樣的大師入校場景每年都會發生。
學校構建的“三協同”機制,將校內音樂教師、高校專家(如廣西藝術學院教授)、表演藝術家三方資源整合,形成“1+1+1>3”的育人合力。
同時,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土音樂文化、東盟藝術文化的“三融合”理念,創編的《歡騰三月三》《童趣·棒棒樂》等60多個特色作品,既保留了“三月三”歌圩等民俗元素,又加入現代編曲技法。
在天桃實驗學校的音樂課程安排上呈現“雙軌并行”的特色:每周的常規課注重基礎知識普及,而社團課則開設民樂團、聲樂團、舞蹈團等多個特色項目。“我們將社團分為基礎、中級、高級三層,學生可根據興趣選擇,就連自閉癥學生小宇也能在合唱團找到學習樂趣。”課程團隊的領導者范昕昱介紹。
這種“常規課夯實基礎+社團課發展特長”的“二層次”內容體系,搭配“課前云導學—課中析要點—課后促實踐—社團延學拓”的“四階段”教學流程,形成了覆蓋全體學生進階的成長通道。
綻放:從校園實踐到區域輻射
2018年7月,天桃實驗學校民樂團受邀赴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奏響《歡騰三月三》,當壯族銅鼓聲與西洋管弦樂交融時,臺下掌聲經久不息。這支在南寧市頗有名望的樂團,曾獲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金獎。
“我們的孩子不僅能用民族器樂演奏《茉莉花》,更擅長用民族樂器講述廣西故事。”樂團指揮鐘皓老師說。
成果的輻射效應早已超出校園圍墻。在西藏拉薩廣西友誼小學的音樂教室里,墻上懸掛著天桃實驗學校贈送的民族音樂教學照片;柳州市公園路小學的音樂課上,教師正運用天桃的教學理念和天桃教師團隊編寫的校本資料輔助教學。據統計,天桃實驗學校范老師的音樂教學成果已在南寧、柳州、隆安等地近20所學校推廣,同時走出廣西推廣至四川、西藏等省份,帶動了多地的美育發展。
首都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安國教授評價:“天桃的實踐將美育與文化傳承、技術創新深度融合,其‘三協三融 ’理念具有全國示范價值。”如今,該成果不僅入選廣西基礎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案例,更帶動天桃實驗學校成為“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
夕陽下,天桃實驗學校的音樂長廊里,學生們的創作手稿、演出照片與民族樂器實物交相輝映。20年的探索過程中,那堂曾讓范昕昱揪心的音樂課早已蛻變——從識譜困難到千人齊奏,從課本歌曲到跨國展演,這群八桂少年用音符書寫的,不僅是個人的藝術成長,更是一個區域通過音樂教育實現文化傳承與文化自信的時代答卷。當新一代天桃學子奏響民族音樂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時,這場始于校園的音樂教育改革,正奏響愈發激昂的時代強音。(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周仕敏 通訊員 鐘皓)
作者:周仕敏 鐘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