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愛斌,1979年生、河北邢臺人,自幼習書。主攻歐陽詢楷書,兼修王羲之、張即之、姜夔、文征明書法。現擔任威縣多家中小學書法指導教師,曾出版多套書法教材資料。多次組織學生在縣、市、省、國家教育機構組織的書法大賽中獲獎、同時其個人也多次獲獎并多次獲得優秀指導老師稱號。
汲古潤今,楷范新風——品讀郝愛斌老師的書法藝術
在當代書壇多元發展的浪潮中,河北邢臺籍書家郝愛斌以其一脈相承的傳統筆墨根基與兼容并蓄的藝術視野,逐漸勾勒出獨樹一幟的書法風貌。這位1979年出生的中生代書家,自垂髫之年便與筆墨結緣,在數十載的臨池不輟中,既深耕于歐陽詢楷書的森嚴法度,又旁涉王羲之、張即之、姜夔、文征明等諸家精髓,最終在傳統與個性的平衡中,走出了一條“以楷立骨、以韻豐神”的藝術路徑。
郝愛斌老師筆下的楷書,既保留了歐體橫畫的“抗肩”之勢、豎畫的“中宮緊縮”之態,又在長期的臨摹中錘煉出對細節的極致把控:起筆的“切刀”爽利干脆,收筆的“回鋒”含蓄有力,轉折處的“方折”如斷崖截壁,卻又暗藏一絲靈動之氣,避免了機械摹古的板滯之病。這種對歐體的研習,并非停留在“形似”的表層模仿。細觀其作品,可見他在恪守法度的同時,悄然融入了對當代審美的理解:筆畫的粗細對比更為靈動,結體的疏密布局偶爾打破歐體的絕對對稱,于“險絕”中求“平正”,于“嚴謹”中留“透氣”,使經典范式煥發出貼合時代語境的生命力。這種“入古出新”的探索,恰是他對傳統書法“活態傳承”理念的生動詮釋。
郝愛斌老師取其“硬毫”之意,強化了歐體中“瘦硬通神”的特質;文征明楷書的“精整雅致”則賦予其作品更多書卷氣,使險峻的結體中透出溫潤平和的文人風度,避免了一味追求“險勁”可能導致的生硬感。在“展廳時代”書法追求視覺沖擊的當下,郝愛斌始終堅守傳統文人書法的內核,這種選擇本身便具有特殊意義。他的作品不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而是以扎實的筆墨功底為支點,在“筆、墨、紙、硯”的傳統對話中,傳遞出對漢字美學的深刻理解。
從其書法軌跡中不難看出,“自幼習書”的童子功為他奠定了對筆墨的敏感度,而對諸家經典的廣泛涉獵,則讓他跳出了“專工一體”的局限。歐陽詢的“法”是其骨架,王羲之的“韻”是其血脈,張即之的“骨”是其筋絡,姜夔與文征明的“雅”是其神采——這種“以一家為宗,融諸家為我”的學書路徑,恰是中國書法“轉益多師是汝師”傳統的當代延續。
郝愛斌的書法藝術,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代書家在傳統與創新之間的探索軌跡。他以歐陽詢楷書為根基,深耕不輟;以諸家經典為羽翼,博采眾長,最終在筆墨間構建起“法、韻、骨、雅”兼具的藝術世界。對于一位正值盛年的書家而言,這種堅守與包容,既是對書法傳統的致敬,更是面向未來的底氣——我們有理由期待,在持續的臨池與感悟中,他將為當代楷書藝術注入更多屬于這個時代的鮮活氣息,讓千年筆墨在新的語境中煥發永恒生機。
郝愛斌老師的硬筆書法,在線條的運用上堪稱一絕。他筆下的線條剛勁有力,如鐵畫銀鉤,展現出硬筆特有的質感;同時又不失流暢婉轉,似行云流水,蘊含著靈動的氣韻。每一筆的起承轉合都恰到好處,提按頓挫之間,將漢字的韻律之美發揮到極致。無論是橫畫的平穩舒展,還是豎畫的挺拔堅毅,亦或是撇捺的飄逸灑脫,都彰顯出他對線條極強的掌控能力。
郝愛斌老師對硬筆筆畫的掌控十分精湛。在書寫時,起筆、行筆、收筆都極為講究。起筆沉穩,或藏鋒蓄勢,或露鋒取妍,為筆畫奠定基調;行筆過程中,能夠巧妙地控制力度和速度,使線條富有節奏感,如同音樂中的旋律,時而舒緩,時而急促。收筆干凈利落,毫不拖沓,或回鋒飽滿,或出鋒銳利,使得每一個筆畫都完整且富有表現力。通過對筆畫的精妙處理,他的硬筆書法作品擺脫了硬筆線條容易出現的單調感,充滿毛筆書法般的韻味。
在未來的藝術道路上,相信郝愛斌老師將繼續筆耕不輟,不斷探索創新,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讓我們拭目以待,期待他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為我們帶來更多美的享受。
(文/田野)
歡迎點贊留言,喜歡老師作品隨時留言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