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金融監管部門及消費者保護協會,接連發布風險提示,同時指向網絡借貸陷阱。
7月4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青年消費者應理性消費,遠離網貸陷阱》,提示青年人審慎評估還款能力,量力而行消費,認清借貸本質,警惕非法網貸陷阱。
7月10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防范虛假宣傳誘導網絡貸款的風險提示》,指出虛假宣傳誘導網絡貸款三大“套路”: 混淆概念誤導貸款、不實承諾誘導貸款、隱瞞貸款實際成本。
而在現實中,已經有不少借款人因盲目超前消費,最終在虛假宣傳的誘導下,一步步墜入“以貸養貸”的泥潭難以自拔。
某種意義上,“以貸養貸”現象,是當下互聯網貸款行業多種弊病的集中體現。
01超前消費的借款人
在上海工作今年才26歲的王芳(化名),近幾個月來常常有一種無力感,“每天都生活在焦慮中,但又完全沒有辦法改變,生活簡直就是被催收電話推著往前走”。王芳說從去年9月開始,陸續在十幾個平臺借款,到現在具體欠了多少錢,連她自己都不清楚,“大概已經有20萬了吧,我真的都不敢去算”,但這個數字遠不是終點,利息和罰息每一天都仍在瘋漲。
王芳去年畢業后到上海,花了近2個月才找到一份文案的工作,這個時候她從家里帶來的錢已經所剩無幾。而為了更加體面地去上班,在入職前她又置辦了幾套更顯成熟的職業套裝,這基本上用光了她常用的兩個網貸平臺近萬元的額度。她一向是個追求完美的人,這些衣服價格不菲,但她覺得花得值,而且馬上就要拿工資了,如果分期來還,壓力也并不大。
但讓她始料未及的是,新工作沒到一個月她就被辭退了,而工資一直拖到了第二個月才發。這讓心高氣傲的她難以接受,更羞于向他人啟齒。為了維持生活同時還之前的貸款,她把目光投向了其他借款平臺。
就這樣,爭強好勝的性格,似乎讓王芳失去了退路,一線城市相對較高的生活成本以及滾雪球般的借款利息,讓王芳不得不在不同的借款平臺之間做騰挪,走上了“以貸養貸”的“不歸路”。
在柒財經接觸到的實際案例中,像王芳這樣“以貸養貸”的并不少見,除了工作不順遂、家庭有急需外,更多的是在虛榮心的驅使下超前消費,最后一步步深陷“以貸養貸”的泥潭難以自拔。其中,為數眾多的是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以至于近期中國消費者協會專門面向青年消費者發布提示,呼吁他們“抵制盲目超前消費,遠離網貸陷阱”。
中消協指出,近期,部分青年消費者盲目超前消費、大額借貸現象增多,因超出自身還款能力而陷入債務困境,甚至影響個人信用記錄,對未來發展和生活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02誰是幕后推手?
而細查之下可以發現,為數不少的借款人之所以跌入“以貸養貸”的惡性循環,除去其自身愛慕虛榮、缺乏理性、貪圖享樂之外,部分貸款平臺及其相關方的種種花式誘導、有意縱容、威逼利誘之舉,也難辭其咎。
據王芳現在復盤,她真正墜入“以貸養貸”死循環的轉折點,是今年3月份輕信了一個貸款中介,去一家高息平臺借款。貸款中介主動打來電話,并且似乎對她的債務情況和心理都比較了解。由于當時在多個平臺有欠款且逾期,她在市面上常見的貸款平臺已經很難借到錢。她本來不抱希望,但貸款中介滿口承諾肯定可以幫她申請到額度,利息也很低。
在中介的引導下,王芳最后在一家小平臺上成功申請到8000元。當時看到有額度,王芳如獲至寶,并未細看,趕緊提出來還了其他平臺的逾期。但她很快發現,這家平臺的實際利率非常高,前三還款均高達1357元,高出實際應還金額多達600元,客服表示其中包括了權益費用,而她本身并不知情。柒財經查詢發現,類似的案例,在黑貓投訴上非常常見。
王芳后來才意識到,部分平臺包括第三方催收,其實是和貸款中介串通一氣的,每當借款人出現逾期,催收電話打過來后,貸款中介的電話多半都會尾隨而來,一個負責威逼,一個負責利誘,從而推動借新還舊的游戲再次延續。
也正是從這時開始,隱藏在實際利息背后,以擔保費、分期費出現的各種名目的附加費用,讓王芳的債務滾雪球般飆升,“將近20萬的欠款中,我實際用的大概不超過3萬,其他的都用來還貸款了?!?/p>
此外,還有部分黑中介利用借款人急于貸款的心理,一邊打包票,一邊要求借款人先交定金,最后拿到定金后立馬拉黑借款人。
在深圳生活的白堅(化名)有近一年的時間沒有上班,積蓄花光后靠網貸度日,拆東墻補西墻,最后連貸款中介也表示下款難度比較大。“當時確實是火燒眉毛了,他跟我說,你這種情況一般平臺都是秒拒,但也不是絕對沒辦法,和我聊了好久,最后讓我交500元定金,給我發了個地址讓我過去面談,當時,我明知道可能是騙子,但還是想去賭那百分之一的概率,所以一咬牙就給他轉了,但誰知道,他收了款很快就把我拉黑了”,白堅說那一刻他感到萬念俱灰毫無希望。
白堅回憶,半年來他通過大大小小的網貸平臺借錢,現在的欠款金額估計已經超過30萬,而他實際用于日常開銷的錢不超過5萬,其他全部用來還本付息,還有各種名目的砍頭息、擔保費、會員費等等,他自己都算不清楚。
除了黑中介之外,部分平臺也是以貸養貸的“幕后推手”。有業內人士指出,在“資產荒”的大背景下,一些平臺通過數據黑市交易,購買其他機構的拒貸客戶名單,再以“秒批”、“無視征信”為噱頭吸引客戶借款。
通常而言,放貸平臺普遍將多頭借貸視為核心風控指標,比如,如果在審核過程中發現申請人近期曾在多家平臺申請過貸款,這意味著申請人不僅非常缺錢,而且輾轉多家平臺都借不到錢,這是非常強的風險信號,系統通常都會自動攔截,從而規避申請人過度負債風險。
“但現在,部分平臺為了快速擴張,不僅取消了對多頭借貸的限制,甚至主動挖掘被其他平臺拒絕的高風險客戶,這種擴張手段無異于飲鴆止渴,而且害人害己”,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03不可忽視的暴力催收
盡管從表面上看,種種“以貸養貸”是部分不法中介及平臺利用借款人自身的弱點,而制造的多頭負債、過度負債,但如果尋根究底,“以貸養貸”現象某種意義上而言,是當下互聯網貸款行業多種弊病的集中體現。
首先,消費貸服務供應過剩,給借款人“以貸養貸”提供了可能性。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消費貸市場確實實現了多層次供給,供給側改革成效顯著,目前消費貸市場集聚了各路玩家,既包括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持牌機構,也包括互聯網巨頭、金融科技公司等大大小小的助貸平臺,以及專攻套路貸的各種黑灰產。
尤其是各大互聯網平臺,流量的盡頭幾乎不約而同的都走向了放貸。其中,以阿里系為例,今年5月,淘寶APP上線“隨心貸”,至此,阿里巴巴旗下最后一塊流量“處女地”被開墾,阿里系流量APP全員下場做消金,共同構筑了一個覆蓋電商、出行、辦公、文娛、本地生活等全場景的助貸導流網絡。
然后,在供給極大豐富之后,互聯網貸款行業部分長期存在的頑疾,仍未徹底清除。
比如虛假宣傳誘導借款。天眼查顯示,近期,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風險提示,直指不法機構或平臺通過虛假宣傳手段誘導辦理網絡貸款的行為。其中主要涉及三大類“套路”,一是混淆概念誤導貸款,利用言語誤差,有意誤導或迷惑消費者在未充分了解服務內容和合同條款的情況下,簽署網絡貸款合同;二是通過欺詐性承諾、夸大效果、杜撰信息,引誘、催促消費者報名并辦理貸款;三是只宣傳較低的表面利率、不披露較高的實際利率,或者在宣傳時模糊收費標準,故意隱瞞額外費用,誘導消費者過度借貸,實際支付的息費遠超預期。
還有對于部分平臺而言至為關鍵的暴力催收。據柒財經此前調查,相關投訴平臺顯示,國標實施后,暴力催收的投訴量仍在高速增長,由70萬條增長至近80萬條,單月平均新增超過3萬條。
在實際案例中,無論是“以貸養貸”還是“套路貸”,其間都可以看到暴力催收的影子——“套路貸”通常直接依靠暴力催收攫取高額利潤,完成最后的業務閉環;而在“以貸養貸”中,暴力催收的慣用伎倆“爆通訊錄”對于絕大部分借款人而言,都是難以承受的噩夢,也是脅迫他們一步步深陷債務泥潭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