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著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堅持黨建引領,堅持依法治市,創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服務熱線等機制,高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這一部署為新時代城市治理指明了數字化轉型的方向。智慧城市建設正是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城市賦能、提升治理和服務效能的關鍵舉措。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和依法治市,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堅強的政治和法治保障;創新治理理念、用好12345市民服務熱線等機制,確保智慧城市建設始終圍繞人民需求,及時回應群眾關切。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已成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路徑。
智慧城市:理念與政策演進
智慧城市的概念演進:“智慧城市”興起于信息化浪潮之中。21世紀初,隨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迅猛發展,各國紛紛探索以數字技術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務的新路徑。我國自2012年啟動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十余年來有數百座城市積極實踐。這一過程見證了智慧城市內涵的不斷豐富:從早期側重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逐步轉向更強調以人為本、服務民生,將數據智能手段深度融入城市治理。智慧城市不僅是技術疊加,更是治理理念的革新,要求始終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以人為本與依法治理:智慧城市建設必須牢牢把握城市發展“為了誰、依靠誰”的根本問題。城市發展的一切工作都應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通過數字技術更好地滿足市民需求、提高生活品質。例如借助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及時發現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痛點,提前研判并解決問題,讓市民生活更便利。與此同時,智慧城市發展離不開法治保駕護航。只有堅持依法治市,完善數據開放共享、隱私保護等方面的法規標準,才能保障智慧應用安全可控、公平普惠,讓智慧城市建設行穩致遠。黨建引領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正確方向——通過加強黨對數字化治理的領導,統籌各部門資源和信息,把分散的智慧應用融為“一盤棋”,避免數據孤島、各自為政。
治理模式創新:智慧城市推動著城市治理從粗放管理走向精細治理、從經驗決策走向數據決策的變革。借助物聯網傳感器和城市大腦平臺,政府可以對城市運行狀態進行全時空感知和實時分析,實現治理理念與模式的深刻轉變:治理從被動管理向主動服務轉變,通過大數據“察民情”、人工智能“解民憂”,許多問題能夠“未訴先辦”;治理從條塊分割走向協同聯動,打破部門壁壘實現信息共享,在統一指揮平臺下各職能部門協同響應、市區街道上下聯動,形成“發現問題—派單處置—反饋評價”的閉環流程,極大提高了治理效能。
實踐探索:上海的智慧治理與中外比較
上?!耙痪W統管”“一網通辦”的經驗:作為超大型城市,上海在智慧城市實踐方面走在全國前列。近年來,上海推進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以數字化手段賦能治理和公共服務。一方面,“一網統管”打造城市運行管理數字平臺,開創了城市治理新模式。市級平臺已匯集72個部門220個系統、1202個應用,建成覆蓋市、區、街鎮三級城市運行體系,在城市日常管理及高溫、寒潮、臺風、各類突發事件調度處置中發揮了樞紐平臺作用,相關探索做法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借助這一城市“大腦”,上海對交通、消防、環境、市政等實現了“一屏統覽”。“一網統管”讓城市問題發現和處理效率大幅提升,城市運行更加有序可控。另一方面,“一網通辦”涵蓋超3.6萬個業務辦理項,實名注冊個人用戶超7600萬個、法人用戶超293萬家,整合各委辦局服務事項,企業和市民通過線上平臺或“隨申辦”app即可“一站式”辦理絕大多數業務。從企業開辦、不動產登記到社保醫保等,高頻事項基本做到了網上辦理,過去“多頭跑、來回跑”的現象大為減少,不少事項實現了“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動”,極大提升了辦事便利度和營商環境。12345市民服務熱線也與上述平臺緊密銜接。市民撥打熱線反映的問題自動生成工單派發至責任單位,并納入“一網統管”督辦。12345熱線成為政府與市民之間的連心橋,也是城市運行的“智慧線”,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通過解決一件件群眾身邊的煩心事,上海不斷補齊治理短板,市民獲得感顯著增強。
訴求驅動的數字治理:北京、廣州等城市也探索了各具特色的智慧治理路徑。北京推行“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改革,2019年開始,要求對市民訴求“首接負責”,2021年進一步立法(《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響應率、解決率納入考核,至2023年響應率為100%,解決率超過90%。北京將12345熱線作為超大城市治理的“晴雨表”,要求各部門第一時間響應市民訴求,并將辦理結果納入考核,促使干部下沉一線、改進作風。廣州則在2014年就整合了近百條政務熱線至12345一個號碼,拓展“穗好辦”app、微信公眾號等多元渠道,方便市民隨時反映訴求;同時引入人工智能優化熱線受理和派單流程,提高了服務精準度和辦理效率。通過這些舉措,城市管理者能更敏銳地捕捉民生痛點,從“小切口”入手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不斷優化政策和服務。實踐證明,智慧城市建設唯有緊扣民生需求,并輔以健全機制和先進技術,才能真正提升市民獲得感和幸福感。
國際經驗的鏡鑒:放眼全球,大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普遍注重技術應用與治理提升相結合。在美國舊金山灣區,政府攜手科技企業打造智慧交通,通過推廣自動駕駛、智能信號控制等創新手段緩解擁堵、降低事故率和碳排放,并整合公交、地鐵、網約車等出行數據,提供高效便捷的一體化出行服務。為解決交通擁堵和停車難問題,舊金山通過智能信號控制(sfpark項目)減少擁堵,在試點區域停車搜索時間減少43%。日本東京側重提升城市安全韌性。大地震后,東京加快建設智慧防災系統,如2011年后推廣部署地震預警j-alert系統和市民互助app(如safety tips),進行智能疏散指引、應急物資管理等,并鼓勵市民利用手機及時獲取災害預警信息、參與社區互助,使城市既便利高效又安全可靠。不論是聚焦交通出行還是注重安全民生,這些國際經驗都表明:技術是實現城市便捷高效的重要工具,但只有融入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才能真正造福于民。
展望:建設人民滿意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需要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更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首先,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在黨的領導下建立跨部門、跨層級的推進機制,完善智慧城市規劃和標準規范,破解數據共享和系統孤島難題,避免各自為政、重復建設,使智慧應用互聯互通、協同發力。其次,堅持依法治市,為智慧城市筑牢規則基石。加快城市數據管理、個人信息保護、網絡安全等領域的立法執法,明確政府、企業、社會在數據利用中的權責邊界,用法治保障智慧城市可持續發展。再次,緊扣民生關切,提升市民參與度和獲得感。堅持“群眾急難愁盼什么,就優先解決什么”,在教育、醫療、養老、治安等領域推出更多智慧應用場景,讓技術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并通過數字平臺吸納公眾參與,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最后,注重培育復合型數字治理人才。加強干部數字素養和技術應用能力培訓,使治理者能夠熟練運用數據思維和智能手段解決實際問題,不斷適應智慧治理的新要求。
建設現代化智慧城市,歸根結底是為了讓城市生活更美好。通過黨建引領凝聚力量,依法治理保駕護航,理念模式不斷創新,我們有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設之路,讓城市更聰明、更溫暖,讓人民生活更便利、更幸福。堅定信心、穩步前行,我們定能將這一藍圖化為現實,為世界貢獻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的“中國范例”。
(樊豪斌,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城市化與城市治理研究室副主任)
來源:上觀新聞
制作審核:院黨委宣傳部
(院科研成果傳播辦公室)
責任編輯:劉逸南
上海社會科學院積極響應中央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號召,以構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社會主義新智庫為目標,大力實施智庫建設和學科發展的雙輪驅動發展戰略,努力成為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重要基地,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堅強陣地,成為國內外學術交流的主要平臺,成為具有國內外重要影響力的國家高端智庫。
上觀號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