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熱來襲,到壩上可享受一份難得的清涼。在張家口市沽源縣白河源九龍泉,掬起一捧清冽的河水,那份澄澈沁涼直抵掌心。刻有“水潤京華”的巨石靜靜矗立,見證著這條“生命之河”的滄桑巨變。
白河,古稱沽水,發源于九龍泉,向南奔流經云州水庫、白河堡水庫,最后注入密云水庫。近年來,張家口市協同治理白河流域,全方位推進碧水保衛戰,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流域內的沽源縣、赤城縣繪就出生態惠民新答卷。
讓進京水從源頭就達標
“我住白河頭,君住白河尾,長城南北是家鄉,共飲一河水。”這傳唱沽源兩岸的古老民謠,承載著同飲一江水的深情。
然而,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由于人為對土地掠奪性開發利用,毀林開荒、過度放牧,造成自然環境日益惡化,白河流域生態環境每況愈下。為實現從“傷痕之河”到“生命之河”的轉變,沽源縣在白河源保護上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和財力,實施了京津風沙源、京冀水源涵養林及潮白河流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等多項生態工程。
沽源縣水務局橫向補償辦主任李立軍介紹,各項工程的實施,使白河源形成了多樹種、喬灌草、網帶片相結合的綜合防護林體系,森林覆蓋率達到57%,攔蓄泥沙35噸,保護了濕地、凈化了水源,增加清水基流量380萬立方米。
當地還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在白河源頭關閉6家有污染的私營企業,關閉20多家有污染或可能造成污染的鄉村企業,并堅決不引進高耗水和污染水源的項目。當地還在河北省率先實施禁牧,推行舍飼養殖,有效恢復了草場植被。一套系統措施綜合施治,讓進京水從源頭就達標。
“退稻還旱”守護碧水
京城一杯水,半杯源赤城。張家口市赤城縣與北京山水相依、河水同流,境內黑、白、紅三條河流的水量占密云水庫來水量的53%。
赤城縣河長制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靳卓佳介紹,自2006年以來,全縣3.2萬畝水稻田全部完成“稻改旱”,涉及6個鄉鎮49個行政村。2016年后,該項目更改為北京市支持赤城縣發展農業節水補助資金項目,每年對農戶直補資金650萬元,用于開展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當地逐步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或雜糧雜豆、油料產品種植,禁止使用化肥、農藥,采取有機肥替代化肥、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農藥、人工或機械除草替代化學除草劑,并以市場價對農戶收入差額進行補貼。
云州水庫是白河的重要節點。在赤城縣云州水庫水質生物預警監測站內,工作人員正通過先進的監測設備實時監測水質變化情況。2021年以來,赤城縣入京水質穩定保持在地表水Ⅱ類標準以上,部分月份可達到Ⅰ類標準。
為降低總氮排放,赤城縣實施了縣城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推進36座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提質,25座污水處理廠污水實施轉運。推動白河、黑河干流兩側200米范圍內3200畝土地開展有機種植,今年計劃新增1.38萬畝,力爭2年內實現2.7萬畝沿岸耕地種植結構調整達到全覆蓋,從源頭上削減農業污染輸入,對11家冷水魚養殖場實施“減量達標”,降低總氮排放濃度。在工程降氮上,投資1.1億元謀劃實施樣田鄉上馬山村、后城鎮隔河寨等3處共600畝濕地建設等,逐步推進控源降氮。
生態價值賦能區域新生
白河之變,是自然“傷疤”的生態愈合,更是區域協同的制度結晶,正持續惠及河流沿岸。
在沽源縣白河源景區,尋根思源的北京游客人數達5萬余人次,中央民族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高校學生徒步考察、夏令營活動達50余次。沽源縣還在白河流域深耕草原天路東線旅游,將其打造成為生態慢游休閑區。草原天路將當地的白河源、灤河神韻、草原湖等景區連接在一起,打造壩上旅游的新亮點。
綠色水電賦能生態白河。赤城建設白河抽水蓄能電站,主要服務于京津唐電網,安裝4臺300兆瓦可逆式水輪發電機組,擬于2027至2028年完成核準。當地正在發展生態旅游,打造溫泉、民宿、餐飲和賽事等特色旅游產業,實現“生態+經濟”雙贏局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