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由于美國這位“全球維安者”的介入,國際政治格局再度陷入動蕩。
無論是持續膠著的俄烏戰事,還是近期再度升溫的中東緊張局勢。
這些事件的背后,都能看到美國的深度介入。
然而,對于這些現象,德國部分媒體卻選擇視而不見。
德國《每日鏡報》曾刊文稱,盡管美國犯下諸多錯誤,但即便如此,美國仍比中國更值得信賴。
更進一步,該文還敦促德國政府應迅速采取“重大舉措”,明確加入以美國為核心的陣營。
德媒呼吁站隊美國
“即便美國有再多問題,也比中國強。”
這句話出自德國主流媒體《每日鏡報》的一篇評論。
《每日鏡報》并非邊緣小報,而是德國發行量領先的權威媒體之一。
該文發布于2022年,題為“光認錯還不夠,德國必須做出明顯行動”的評論文章。
而“即便美國有再多問題,也比中國強”正是文章標題。
這不是調侃,也不是諷刺,而是媒體公開表達的明確政治立場建議。
其核心觀點非常清晰:德國不應在中美之間徘徊,也無需糾結經濟利益。
而應堅定地站在美國一方,全面靠攏西方陣營。
不僅如此,文章還建議德國政府“不要低調行事,應采取全球矚目的大動作”。
僅從這一點來看,這篇文章已超越普通外交評論范疇,更像是在要求德國做出政治表態。
這不禁引發疑問:何時媒體已具備為國家決策定調的能力?
為何一個主權國家的政策走向,會受到如此強烈的輿論推動?德國真的準備好無條件追隨美國了嗎?
要知道,在歷史進程中,德國在美國手中也吃過不少虧。
2020年曝光的“監聽門”事件中,美國國家安全局通過丹麥情報機構,秘密監聽德國總理默克爾的通訊。
盡管德國當時表達了“震驚”,但最終并未采取任何實質性反制措施。
默克爾沒有與美國斷交,也未中止任何合作。
若這是出于戰略考量,尚可理解。
但耐人尋味的是,美國方面始終未作正式道歉,仿佛一切從未發生。
當時,全球多個國家對美國提出強烈抗議,要求解釋。
唯獨德國,不僅默默承受,甚至未公開發聲。
德國此舉,究竟是出于對盟友關系的維護?還是無法真正抗衡美國?外界不得而知。
而在俄烏沖突爆發后,德國再次承受代價。
在美國的強力施壓下,德國叫停“北溪-2號”天然氣項目,切斷與俄羅斯的能源通道。
彼時,德國超過半數的天然氣供應依賴俄羅斯。
德國果斷中止合作,引發國內廣泛爭議。
德國工業聯合會警告,此舉將帶來沉重經濟負擔。
事實也印證了這一點,天然氣價格飆升。
德國民眾取暖成本激增,企業用電費用暴漲,通貨膨脹壓力加劇。
一句“為自由付出代價”,最終卻讓德國掏空了錢包。
為滿足北約“軍費占GDP 2%”的要求,德國追加1000億歐元軍費,削減教育、醫療等民生支出。
這一切,都是在美國戰略框架下推動完成的。
追隨美國不僅未帶來實際利益,反而處處承擔代價。
即便如此,德媒仍堅持呼吁德國政府站隊美國。
美國是正義,中國就是邪惡?
如今,隨著美國對華“脫鉤”政策加強,德國也被迫卷入其中。
政界流行一個新概念:“對華去風險”,即不完全斷絕聯系,但要減少依賴。
聽上去合理,但執行起來卻困難重重。
2022年,中德貿易額高達2980億歐元,德國是中國在歐盟最大的貿易伙伴。
德國作為出口導向型國家,大眾、寶馬、西門子等企業在華營收占比極高。
若要將這些產業轉移至東南亞,并非不可行。
但基礎設施、人才儲備、供應鏈配套、物流體系等方面,短期內仍難以匹敵中國。
更何況,德國制造業靠什么支撐?靠美國的高關稅政策嗎?
德國央行行長納格爾曾公開警示,美國的保護主義關稅政策,可能在未來幾年嚴重拖累德國經濟增長。
他特別指出,保護主義不會帶來贏家。
這是一位央行高層基于經濟現實的理性判斷,而非情緒化表達。
德國政府一方面高喊“多元化”,另一方面仍需維持與中國的經貿往來。
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尷尬處境,本質上是中美博弈下的無奈選擇。
從某種意義上講,德媒的“站隊論”是一種認知倒退。
《每日鏡報》的評論中充斥著“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邏輯。
中國是“威脅”,美國是“伙伴”,只要德國仍在中美之間猶豫,就說明“站隊不清”。
這種敘述方式,令人聯想到冷戰時期的陣營對立。
但現實世界早已不是當年的兩極格局。
全球產業鏈、信息網絡、人員流動,早已形成復雜交錯的聯系。
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的利益與全球化深度綁定。
若僅憑意識形態決定親疏,德國的國家利益將受到嚴重損害。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站隊式媒體敘事”正在擴大影響。
德國之聲翻譯并轉發相關文章后,引發中文輿論強烈反彈。
許多網友諷刺:“德國連用什么管道都要美國批準,劈柴取暖還得感恩戴德?”
這雖是調侃,卻也揭示現實的荒謬。
一位旅美德國學者克勞斯·拉雷斯在北京演講時曾說:“德國最大的問題不是選擇誰,而是不敢拒絕誰。”
這句話意味深長。
當前德國的外交狀態,如同一段失衡的婚姻。
它依賴美國獲取“安全感”,但這段“婚姻”的代價卻越來越高。而真正能為其提供經濟支撐與增長動力的中國,德國卻不敢靠得太近。
它像一個“搖擺的盟友”,并非出于理性選擇,而是無奈之舉。
而這背后,是德國日益削弱的戰略自主權。
結語
當一個國家的主流媒體使用“哪怕再壞也比你好”這樣的表述來定義國際關系時,它不是在分析局勢,而是在設限。
當政界真的相信這種話語,那么每一步都可能背離國家利益。
德國并非缺乏實力,也并非缺乏戰略智慧。但它在中美博弈中,太容易被情緒化的輿論裹挾,被意識形態包裝的“忠誠敘事”所束縛。
未來的世界不是非此即彼的選邊站,而是合作與競爭交織的復雜棋局。
參考信源:
觀察者網——《德媒稱"哪怕美國再壞也總比中國好" 中文用戶評論》
觀察者網——《保羅·萊弗:今天的德美關系,正如已婚多年的夫婦》
新華網-《德國央行行長:美國關稅措施可能令德國經濟失去增長前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