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平方米的閑置空地,一半為開發商使用,一半劃為居民的院子。空地歸屬不清晰,居民們到底能不能使用?怎么用?楊浦區長海三村小區內曾對此爭議很大。就在不久前,曾陷入爭議漩渦的這片空間,經過長海路街道在黨建引領下的社區治理創新,變身居民家門口生機勃勃的“共享花園”。
長海三村小區建于1994年,共有680戶居民,鄰里氛圍濃厚,但對于小區東南角35號樓旁一片閑置空間的歸屬問題,周邊門棟的居民一直存在較大爭議。面對居民訴求,長海三村居民區黨組織充分發揮核心引領作用,協同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三駕馬車”及居民代表,啟動破局行動,先是通過查閱原始“地籍圖”,明確產權依據。在多次協商未果的情況下,黨組織又積極搭建平臺,上報街道尋求支持。街道多次組織現場協調會,聯動城管部門、開發商濱江集團及居民代表進行多輪溝通。同時,黨員骨干也數十次上門走訪,耐心疏導情緒,促進各方對話理解。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去年3月,小區紅線得以明確,這塊公共空間終于歸屬全體居民共享。
改造前
改造后
空地成功收回,如何讓它真正服務于民、提升生活品質?居民區黨組織精準發力,牽頭整合資源。一方面,引入專業力量同濟大學社區規劃師團隊,與居民面對面溝通,確保設計方案既滿足公共空間功能需求,又兼顧居民需求;另一方面,通過“三駕馬車”會議、樓組長及志愿者議事會、逐戶走訪相鄰樓棟居民等多種形式廣泛征集改造建議,最終小區花園改造方案獲得居民高票支持。
居民是花園的主人,花園在設計過程中充分體現居民意愿,不僅預留了小型健身活動區域,在公共宣傳欄展示征集到的居民書畫作品,還為熱愛園藝的居民提供舉辦個人盆景展的空間。入口處的活動信息滾筒,生動記錄著黨組織牽頭、居民與共建單位共同參與的各類社區活動剪影。
新花園的活力,更在于長效運行機制的建立。花園建設伊始,便激發了居民的自治熱情:居民主動報名組建治安巡邏、護綠志愿服務隊;業委會、物業緊密配合保障工程順利推進,并完善了安防監控等設施;共同制定的“花園公約”引導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這里不僅是花園,更是我們共同的家。”一位社區志愿者感慨道。這片曾經的“糾紛角”,如今已成為凝聚居民的情感紐帶和社區新地標。看著居民們在花園里的幸福生活圖景,長海三村居委干部深有感觸:在社區黨組織的引領協調下,通過凝聚專業力量、深化居民共識、促進多元主體協同發力,社區“三駕馬車”完全有能力駛出一條有效盤活資源、化解矛盾、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幸福治理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