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作家出版社,發現更多文學好書
No.312
歷史人物與武俠人物
金 庸
1994年,我曾經來臺北參加一個和楊照先生、詹宏志先生一起的談話會(由《中國時報》副刊“人間”、遠流出版社合辦),談話內容相當豐富,是我到過幾個城市中印象很深刻的。聽眾程度很高,而且問題十分深入,很有深度,和臺北的朋友見面實在開心。
今天在這里看到這個場面,好像各路英雄好漢來此參加武林大會一樣。其實我本人不大喜歡開演講會,過去我辦《明報》時,若有意見就寫社評,不過這有個缺點,就是一個人自說自話,沒有討論,講得自以為對了,其實對不對也不知道。所以我不愛演講,但愛對話。
《中國時報》“浮世繪”版開辦“金庸茶館”,早期本來想叫“金學研究”,但“金學研究”這四個字很不敢當。我的小說不能當成學問,所以金學不成立,但叫“金庸茶館”,讀者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坐下來聊聊天,批評、斥罵、稱贊都好,今天“金庸茶館”開張,大家坐在這里,對我或我的小說有任何不滿意的,都歡迎提出意見。
我的小說一向寫人物,而歷史又是我一向比較有興趣的,所以將講題定為“歷史人物與武俠人物”,大家來聽演講,想必是對我小說中的人物感興趣。
以前有很多人問過我,我最喜歡哪些歷史人物?如果讓我選,我最想當哪個歷史人物?其實中國歷史最舒服的人是乾隆皇帝,一生下來就是皇子,皇位爭奪問題也不嚴重,也沒做過什么殺人放火的大壞事,一生舒舒服服當個太平皇帝,還為中國建立很大的版圖,榮華富貴至死,也沒什么家庭悲劇,他的人生是很圓滿幸福的。
西方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大家都知道史詩《伊里亞特》的故事:希臘人去打特洛伊城,就為了一個美人海倫,海倫現在成了西方社會中美人的代名詞。在希臘神話中,有三個女神,一個是希臘大神的妻子朱諾、一個是雅典城的守護神雅典娜、一個是愛神維納斯,她們三個一向自認最美,便請特洛伊城的王子評定誰最美麗。這個評定是經過賄賂的,當然不公道,說來這種選舉文化不但最差,也最落后。
朱諾賄賂王子,要給他全世界最多的金子、財富;雅典娜要給他全世界最大的智慧,成為最聰明的人;維納斯則說,可以給他全世界最美的女人作為愛人。
王子心想,他已經財富不少,而當個聰明人有什么好?所以把金蘋果給了維納斯,希望得到全世界最美的女人──他得到了海倫。
如果把這個問題回到自己,你我會做怎樣的選擇?我想選最有財富或最聰明的人都不少,選最美的人可能希望得到自己最愛的女人,但你愛的女人不一定最美麗,最美麗的也未必是最好的愛人。
西方人的想法和中國人相當不同,如果你問我究竟想當哪種人,我總希望自己有很大的聰明智慧,可以解決人生的很多問題。
世界上的哲學家歸納人生,最后總會發現人生其實很痛苦,有很多問題不能解決。釋迦牟尼講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佛家還提到“怨憎會”,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老是如影隨形跟在旁邊,分也分不了,這是一種痛苦;還有“愛別離”,和自己親密的人分離也是痛苦;還有“求不得”,想得到的東西,最后總是得不到,想研究某種學問,老是弄不懂,想考哪個大學考不進去,做生意想賺一筆錢賺不到,想發展很好卻不成功,總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求不得,因為求不得而有痛苦。
佛家解決的方法是得智慧,得到智慧后,這些痛苦的事情就能解決,因為看破了人生之痛苦無可避免。
智慧與聰明不同,聰明可以解決小問題,智慧卻能解決大問題,如果實在求不得,就不要求它,不求就沒有痛苦。中國人講“人到無求品自高”,一個人如果不執著追求一件東西,人品自然會高尚,想爭取,自然要委屈自己,到了什么都不追求的境界,人品也就清高,逍遙自在。要達到這種境界,當然要有很大的智慧。
過去也有人問過我想當中國歷史上的哪兩個人,我說我想當范蠡和張良這兩個聰明人,他們建立了很大的功業,但后來功成身退,也不貪,也沒做什么大官,逍遙自在,這種人很難得。
張良了不起,但有朋友認為范蠡更了不起,因為他帶最漂亮的女人走了,不當官后,變成陶朱公做生意,發大財,聽起來是很理想的人生。但這種想法其實是很自私的,一切欲望都滿足了,對別人卻沒什么幫助。范蠡除了幫越國把吳國滅掉之外,便沒其他,張良總還幫劉邦建立起漢朝——也許這兩個有智慧的人基本上都很有成就,但貢獻有別。
談到武俠,我認為武俠小說應該正名,改為俠義小說。雖然有武功有打斗,其實我自己真正喜歡的武俠小說,最重要的不在武功,而在俠氣——人物中的俠義之氣,有俠有義。
臺灣流行崇拜關公,關公的武藝高強沒有話說,但他真正受人崇拜,還在于他講義氣,所以民間社會稱他關公,他的地位和帝王同高。義氣在中國社會中是相當重要的品德,外國人對親朋好友講love,中國人講情之外,還講義,所以要有情有義,單單有情是不行的。做生意談不成,沒關系,彼此之間的“義”——良好關系還是存在的,所謂“買賣不成仁義在”。
武俠小說不管任何情況,這個“義”是始終維持的,歷史人物或武俠人物,“義”都是很重要的批評標準。外國人問我,“俠”的定義是什么?因為外國人總認為,所謂“俠”只要效忠于某一教會、某一組織,這樣道德便很完美,但中國人的“俠”,包括毫無目的地幫助人家,可能還會犧牲自己。
我寫的武俠小說中,有的自認武功第一,一心要找人比武、把人打敗,這種人無所謂俠不俠,主要是想得到名譽與地位,想壓倒旁人。
與人比武爭天下第一不一定是壞事,但也不見得是好事。有人為了朋友,找人報仇,滿足自己一種報仇的心理,有時是正義行為,但也不一定是好事。
在我看來,真正俠義的行為,是自己沒什么好處可得,也可能會犧牲自己的生命,如能為國為民,更是“俠之大者”的風范。
未完待續……
作家出版社傾力推薦
點擊圖片即可進入購買鏈接
《金庸散文》
金庸 著
作家出版社
往期回顧,點擊關注
排版:鄧 寧
編輯:祁創祎
一審:劉豈凡
二審:劉 強
三審:顏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體矩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