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疊著云影,民謠漫過石橋,酒吧的燈籠在暮色里搖曳——這是很多人對麗江古城的溫柔想象。但從8月1日起,這份想象將與一項新政策相遇:游客進入古城需繳納50元維護費,當然,一年內,游客可不限次數入城。這一調整,再次將“古城保護與游客體驗如何平衡”的命題推向公眾視野。
一、爭議焦點:“誰來買單”與“為何買單”的深層拷問
麗江古城收取維護費,并非突發之舉。自2001年首次收費至今,政策已歷經多次調整。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古城的保護從來不是“凍結時光”的浪漫,而是與損耗的持續對抗:每一塊青石板的磨損、每一片瓦當的風化、每一項非遺技藝的傳承,都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管理方坦言,古城年接待量驚人,單靠商鋪租金等商業收入,難以覆蓋古建筑修繕、消防設施升級、東巴文化傳承等巨額成本——這正是維護費存在的底層邏輯。
盡管如此,此次麗江的收費調整,還是讓很多游客心生疑慮。不少網友將50元視為“額外負擔”,質疑為何不能用商鋪租金反哺保護。對此,麗江古城管理機構回應:2024年重點文物修復耗資巨大,且已明確八類人群可享優惠政策。
爭議的核心,從來不是50元的數值本身,而是兩個關鍵問題:其一,“誰該為保護買單”——是依賴商業收入,還是由游客共同分擔?其二,“為何要為這筆費用買單”——投入的資金,能否真正轉化為可感知的保護成果?這兩個問題,恰是所有文化遺產在市場化進程中必須直面的拷問。
二、他山之石:從正反案例看文旅經濟的底層邏輯
國內古鎮的收費史,早已留下諸多啟示。
最具戲劇性的當屬鳳凰古城。2016年,其取消148元門票后,當月游客量與收入便實現雙增長。這一反轉,揭示出一個核心邏輯:當古城從“封閉收費景點”回歸“開放生活場域”,商業活力反而可能被激活——游客不再因門票門檻卻步,而在日常化的體驗中自然產生消費。周莊在實行100元門票20年后,今年4月,推出工作日五折優惠及“一次購票終身免票”,體現景點對“收費合理性”與“體驗性價比”的考量。
這些案例共同證明:游客用腳投票的本質,是對“費用是否值得”與“體驗是否匹配”的雙重判斷。
三、破局之道:讓付費與獲得感形成正向循環
此次麗江收取維護費,卻將有效期延長至一年,或許正是對上述邏輯的回應。
對深度游者而言,50元是“長期通行證”——他們愿意在納西人家喝一杯酥油茶,在東巴紙坊體驗一次造紙術,停留時間的延長自然會帶來消費的沉淀;對走馬觀花者而言,這筆費用可能成為“勸退符”,卻也間接過濾出更愿意慢下來感受文化的群體。這種“篩選”,本質上是在保護成本與體驗質量間尋找平衡點。
放眼全國,古鎮收費模式早已呈現多元探索:烏鎮以“戲劇節”“木心美術館”等文化IP支撐門票價值,讓游客覺得“付費是為文化買單”;南潯實行“免大門票+小景點收費”,用開放空間激活全域消費;西湖則將保護成本轉化為酒店、餐飲等隱性收入,用景點門票的“免費”換來了更持久的商業活力。
這些案例指向同一個結論:最好的收費,是讓游客在享受中自然付費,而非在景點的入口處被迫掏錢。麗江若能在50元維護費之外,同步提升文化體驗的濃度——比如增加東巴文化展演、優化非遺體驗項目、完善古城慢行系統——讓游客清晰感知“每一分投入都轉化為可觸摸的文化質感”,便能讓“付費”與“獲得感”形成正向循環。
青瓦依舊,云影如常。麗江古城的收費調整,是所有歷史遺產面臨的共同考題:如何讓千年文脈在現代社會的保護不缺位,又能讓游客的體驗不打折?古城的生命力,在文化的溫度中,而非門票的厚度里。50元維護費是一次探索,更是一次提醒:唯有守住保護的初心,不破體驗的邊界,麗江的小橋流水才能真正流淌在世人的記憶深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