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們,一定要高度留意,這次全球面臨的不僅是一次經濟衰退,還將改變我們這一代人。
首先要告訴大家,世界正處于現代歷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點之一,這是一個我們無法忽視的時代性轉變。每當回顧歷史,從荷蘭的郁金香狂熱到大蕭條,再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我們都能看到相同的模式在反復上演:債務積累、社會分裂、地緣關系緊張以及貨幣體系的變革。如今,這些因素正在匯聚。所以,我們面臨的不只是又一次經濟衰退,而是一場將改變一代人的變革。
歷史上,這種模式清晰可見。債務的積累、自我膨脹直至變得不可持續,都有其內在節奏。在經濟樂觀時期,人們和各國政府往往過度支出、借貸,相信繁榮會永遠持續。持續增長的幻覺引發過度行為,借貸看似成效顯著,能資助投資、刺激需求并推高資產價格,一切看似在進步。然而,表象之下,危險的不平衡正在滋生。債務本身并非壞事,若運用得當,它是創造財富和推動創新的有力工具。
但問題在于,當債務增長速度超過收入和生產力,長期下去就會達到臨界點,償還債務的本金和利息開始對收入構成沉重負擔,進而產生更大壓力。為維持現狀,只能發行更多債務,利息支出進一步增加,占用經濟產出的更大份額。最終很明顯,這種循環無法永遠持續。
債務周期與不可持續增長密切相關。當債務成本因低利率處于低點時,借款人會變得自滿,因債務看似負擔得起而承擔更多杠桿,但這種負擔得起只是幻覺。
隨著利率不可避免地上升,為對抗通貨膨脹或收緊政策,積累債務的成本急劇攀升,從可控變得難以承受。家庭難以償還抵押貸款,企業難以應對債券,各國政府難以處理赤字,整個系統變得更加脆弱,易受沖擊。
長期債務周期最危險的方面之一,是它所創造的反饋循環。債務推動支出,支出推動增長,增長反過來鼓勵更多借貸,資產價格膨脹,房地產、股市、商品市場都呈現虛假繁榮,帶來虛假的安全感。人們看到凈資產上升,覺得自己更富有了,便進一步消費和借貸。
但這些收益并非基于基本面,而是杠桿驅動。我們常說杠桿是把雙刃劍,能放大收益,也能放大下跌風險。最終,債務償還成本過高,增長放緩,信貸條件收緊,貸款人變得謹慎,借款人開始違約,杠桿解除過程就此開始。
與周期上升階段的快速和亢奮不同,杠桿解除緩慢且痛苦,涉及減少支出、出售資產以及優先償還債務,而非投資。這一切給經濟帶來下行壓力,收入下降,失業率上升,資產價格下跌,曾經推動經濟的因素如今反而拖累經濟。
在這些關鍵時期,政策應對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全球各國央行會通過降低利率來刺激借貸和消費。但當利率已接近零時,這一工具就失去了效力。接下來是量化寬松,通過購買資產注入流動性,以支撐價格并鼓勵放貸。雖然短期內能穩定市場,但也帶來新風險,可能扭曲價格發現機制,推高金融資產價格,加劇不平等,進一步激勵冒險行為。
最終,政府可能會實施財政刺激,借貸更多資金用于資助項目、補貼或基礎設施建設,以重啟需求,這又增加了本就高企的公共債務。隨著時間推移,系統越來越依賴人為支持,市場不再對基本面做出反應,而是依賴央行指引和官方干預,信心變得異常脆弱,人們對貨幣、機構和更廣泛經濟秩序的信任逐漸被侵蝕。
在這個階段,人們容易忽視導致債務積累的結構性問題,只治標不治本,比如只關注失業或經濟停滯等表面癥狀,而未觸及對債務驅動增長的依賴這一根本問題。若不進行結構性改革,如提高生產力、改革福利制度、改善教育、為真正的投資創造激勵機制,系統只會重回同一循環,且每一次循環都更危險,因為未來的借貸能力在不斷減弱。
縱觀歷史,每個帝國的興衰,不僅受國內因素影響,也受大國間動態關系的塑造。當全球體系發生轉變時,通常是一個漸進過程,然后突然加速。我們正在見證世界秩序的重塑,不是通過單一事件,而是一個長期加速的戰略分離過程。基于互利、開放市場和經濟一體化的舊全球化模式正在解體,支撐全球貿易和資本流動性的信任正在崩潰。
當國家間信任消失,它們便停止合作,開始解構。此時,能源和資源安全也成為一個分界線。近期全球油氣市場動蕩,提醒各國能源獨立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地緣政治問題。對可再生資源的追求,部分關乎氣候,但也關乎減少脆弱性。
同時,傳統資源出口國試圖利用其地位作為杠桿,能源、食品和水資源日益被視為戰略資產,而非僅僅是商品。隨著氣候波動加劇,對這些必需品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這種結構變化在歷史上不常發生,但一旦發生,往往預示著全球權力的大轉變,是舊秩序崩塌和新秩序掙扎誕生的跡象。它不一定意味著混亂降臨,但可能帶來新聯盟和新體系,本質上是動蕩的。
應對這種環境,需要理解局勢如何變化以及為何變化。若不留意,當分離變得不可逆轉,你將措手不及。下一階段,風險與機會并存,密不可分,如同硬幣的兩面。歷史上,長期成功的個人、企業和國家都懂得如何應對兩者。最危險的是用單一視角看世界,要么只看到風險而無所作為,要么只看到機會而魯莽行事。關鍵在于平衡,理解各種作用力,評估概率而非追求確定性,并以既能保持穩定又能捕捉上升空間的方式分配資源。
管理風險的第一步,是認識到大多數人和系統在繁榮時期往往低估風險。在市場上升、信貸流動、波動性低時,會產生安全幻覺,導致過度自信、過度杠桿和糟糕決策。下行的種子幾乎總是在上升期埋下。若不考慮這一點,你將暴露于風險之中。
最重要的原則之一,是為可能出現的錯誤做好準備。多元化是平衡風險與機會最可靠的工具,不僅要在資產類別之間多元化,還要在國家、貨幣和經濟環境之間多元化。不同資產在不同條件下表現各異,一些在通脹中蓬勃發展,一些在通縮中表現良好,一些在增長中受益,一些在收縮中占優。
當你構建一個不依賴單一條件就能成功的投資組合或戰略時,就能提高跨周期的穩定性和表現機會。這并不意味著你不會面臨損失,而是損失可控,前進之路波動較小。
許多人常犯的錯誤是假設自己能精準預測未來,這幾乎不可能。更好的方法是構建一個能適應變化的系統,不要把一切押在單一觀點上,而是為多種結果做準備。問問自己,如果我錯了怎么辦?如果相反的情況發生了怎么辦?我能承受多大損失?
同時,思考哪里存在不對稱性,哪里小風險能帶來大回報,共識在哪里出錯。
這種思維方式能創造韌性,雖不能消除風險,但能使其可承受。世界永遠充滿不確定性,周期仍將繼續沖擊,但在這不確定性中存在持續的機會流。那些深思熟慮、多元化且有紀律的人,那些構建能抵御風暴并捕捉突破機會系統的人,將蓬勃發展。成功不在于預測下一步,而在于無論發生什么都做好準備。這是在不確定性世界中實現持久成功的方法。
那些理解這些力量、負責任地做好準備并果斷行動的人,不僅能生存下來,還將塑造下一個時代。我們可以成為下一個時代的建筑師,而非受害者,去應對這一時代性轉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