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再春先生離去:墨香永駐,書道長存
2025年7月17日晚上9點25分,中國書法界傳來一則令人扼腕的消息——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創始元老楊再春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1歲。這位以“楊體”行書聞名遐邇、以“書法普及者”身份深耕大眾的藝術家,用一生書寫了對傳統文化的摯愛,也為中國書法的現代化傳承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書壇泰斗:從“楊體”行書到“全民書法”推動者
楊再春先生1943年生于河北唐山,自幼研習書法,師承傳統而不拘泥古法,尤以行書見長。其筆法遒勁灑脫,結體疏朗有致,既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飄逸,又融入了北碑的雄渾,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楊體”風格,被書壇譽為“當代行書標桿”。
然而,楊再春的貢獻遠不止于個人創作。作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創始元老之一,他親歷了1981年中國書協的成立,并長期致力于書法藝術的普及與推廣。上世紀80年代,他主持編寫了《中國書法通鑒》《行書章法》等教材,參與策劃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等國家級活動,更通過電視講座、書法培訓班等形式,將書法從“文人雅趣”推向大眾視野。
“書法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全民的文化財富。”楊再春曾多次在采訪中強調。他的字,既出現在博物館的展廳里,也印在中小學生的字帖上;他的身影,既活躍于國際書法交流的舞臺,也穿梭于社區書法的課堂。這種“雅俗共賞”的追求,讓他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精英與大眾的橋梁。
二、墨香人生:從“苦練”到“破圈”的書法傳奇
楊再春的書法之路,是一部“用生命書寫”的奮斗史。少年苦練
:他自幼家貧,卻癡迷書法。為練字,他用樹枝在地上臨摹碑帖,用廢報紙反復書寫,甚至在寒冬里用溫水化開凍墨,只為多寫幾頁。中年突破
:上世紀70年代,他提出“行書要當楷書寫,楷書要當行書寫”的理念,打破傳統書體的界限,其作品《岳陽樓記》《滕王閣序》等,以行草結合、氣韻貫通的特點,成為當代行書的經典。晚年“破圈”
:進入互聯網時代,楊再春積極擁抱新媒體。他在抖音開設賬號,演示運筆技巧,講解書法歷史,單條視頻播放量常破百萬。有網友評論:“以前覺得書法是老年人的愛好,看了楊老的課,才發現它這么酷!”
即便在耄耋之年,他仍堅持每日臨帖、創作,甚至在病床上仍用手指在床單上比劃筆勢。這種“筆耕不輟”的精神,讓無數書法愛好者動容。
三、先生雖逝,書道未央:他留給我們的三重遺產
楊再春的離去,是中國書法界的重大損失,但他留下的精神與作品,將永遠滋養后人。
藝術遺產:一筆一畫皆是文化基因
他的“楊體”行書,既承續了魏晉風骨,又融入了時代氣息,成為當代書法創作的范本。其作品被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等機構收藏,更遠播海外,成為中華文化的使者。
教育遺產:讓書法走進千家萬戶
從教材編寫到電視講座,從高校課堂到社區活動,楊再春用一生踐行“書法普及”的理念。他培養的學生中,既有專業書法家,也有普通愛好者,更有一代代中小學生——他們中的許多人,因楊老的啟蒙而愛上書法。
精神遺產:以筆墨對抗浮躁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楊再春始終堅守“慢藝術”的初心。他曾說:“書法是‘養心’的,一筆一畫里,藏著對傳統的敬畏,對生活的熱愛。”這種“以藝載道”的追求,正是當下浮躁社會最需要的文化定力。
四、結語:墨香永駐,先生一路走好
楊再春先生走了,但他的字仍在紙上流淌,他的聲音仍在視頻中回響,他的精神仍在無數書法愛好者的心中傳承。
或許,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它超越生死,跨越時空,讓每一個熱愛它的人,都能在筆墨間與先賢對話,與時代共鳴。
先生雖逝,書道未央。
愿楊老一路走好,愿墨香永駐人間。
(網友悼念摘錄:
“小時候臨過楊老的《行書章法》,如今自己也成了書法老師,先生一路走好!”
“看楊老的抖音課長大,沒想到竟成最后一課……謝謝您讓書法這么有趣!”
“楊體行書,永垂書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