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個月里,如果你走進上海市中心任何一家泡泡瑪特門店,聽到最多的語言,可能并不是中文,而是泰語。
這些并非普通的游客。他們背著空箱子抵達,裝滿潮玩離開,他們不是為了登東方明珠,也不是去看豫園的湖石園林。他們有一個明確的目的:買盲盒。
數據顯示,自2024年中泰兩國達成永久免簽協議以來,中國迎來了新一輪來自東南亞的旅游熱潮,2025年第一季度,僅上海一地就接待了670萬外國游客,其中泰國人約占30萬。
而令人意外的是,他們中的大多數并未選擇傳統的觀光路線,而是蜂擁前往泡泡瑪特、TopToy等潮玩品牌門店,展開一場“掃貨之旅”,這是為何?背后是怎樣的“大手”在推動呢?
上海淮海路一家泡泡瑪特門店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天下午兩點左右,是泰國顧客最密集的時間段,光是上個月,店里最高紀錄一天接待了300多位泰國人,占比超過60%。
走進店內可以看到,不少泰國年輕人背著旅行雙肩包,一邊對著手機直播開盒,一邊在貨架間翻找熱門款。有的干脆拉著小推車,席地而坐,分類整理“戰利品”。
在他們眼里,這不僅是購物,更是一個必須完成的“朝圣任務”。
為何熱情如此高漲?關鍵在于“差價”——同一款泡泡瑪特LABUBU系列的盲盒,在中國內地售價為99元人民幣,而在泰國曼谷的商場里,二級市場價格往往能被炒到500至700元,甚至更高。對于普通泰國消費者而言,這已經相當于三天至五天的工資水平。
來自清邁的潮玩愛好者Jira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中國買四個,在泰國可能只能買一個,我和朋友每次來,都會帶兩個行李箱,買得多,還能省下一張機票錢。”
泰國人氣明星Mew與Bright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與LABUBU公仔的合影后,引發粉絲的跟風搶購。連清邁的一家寺廟都將限量盲盒擺在功德箱邊,主持人稱其為“電子佛牌”,而在曼谷的潮玩圈子中,能從中國帶回“隱藏款”的人甚至會被視為“潮玩群主”。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不只是年輕人癡迷,越來越多的中老年群體也加入其中,在上海街頭,記者見到不少頭發花白的泰國阿姨們,手拿著盲盒認真挑選,她們的神情和旁邊的年輕人并無二致。
一項由泰國曼谷大學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超過63%的泰國Z世代受訪者認為“中國品牌”已經成為“潮流、科技感和品質”的代表,無論是智能手機、智能穿戴設備,還是盲盒與漢服,這一認知正在深刻影響他們的消費決策。
值得注意的是,泰國游客的盲盒之旅并非單一行為,而是在多個環節形成了連鎖反應。
首先,免簽政策極大降低了出行門檻,從曼谷直飛上海僅需四小時,加上票價相對低廉,許多年輕人甚至將“盲盒掃貨”視為短期旅行的新形式。
其次,潮玩門店布局大多與城市主流商圈綁定,上海的泡泡瑪特旗艦店普遍位于淮海中路、南京西路、新天地等地標商圈。
顧客在購買盲盒后順便消費周邊潮牌服飾、美妝、咖啡等,帶動整個商圈消費額上漲,據上海市商務委數據,今年以來與盲盒門店相鄰的店鋪平均銷售額同比增長40%。
除此之外,美食也在其中扮演了“緩沖角色”,不少泰國游客表示,中國的云南、廣西和上海的部分菜系,與泰國本地飲食相近,口味偏清淡,不油膩,容易接受。“掃貨完,就去吃頓火鍋或米線。”成為他們的一種“固定流程”。
其實就像許多媒體說的那樣,盲盒只是載體,真正引發跨國“掃貨”的,是中國制造的品牌力、設計力和文化感染力,當這些元素通過一只小小的公仔飛出國門,也悄然講述著中國品牌與文化走向世界的新篇章。
至于這股熱潮會持續多久?這既取決于盲盒的更新頻率,也關乎品牌能否繼續提供獨特的文化體驗和穩定的質量保障。
潮玩不是快消,更像是一種長期的情感投資,如果能將這份熱情引導得當,也許未來我們會看到更多“文化+消費”的新鏈接,讓世界看到一個更立體、更親切的中國,你們認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