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甬臺溫高速公路新建麻岙嶺隧道出口段順利到達分界里程,這一歷時377天的攻堅成果,標志著甬臺溫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三門麻岙嶺至臨海青嶺段)取得階段性突破,為項目全線推進奠定重要基礎。
走進項目施工現場,燈光明亮,車輛有序往來。不遠處,開挖機械正不停揮舞長臂作業;二襯施工區域內,工人們揮灑汗水,熟練地綁扎鋼筋;路基施工段上,壓路機則一遍遍碾壓路床,整個現場呈現繁忙有序施工景象。
新建麻岙嶺隧道作為項目控制性工程,全長880米,為單向四車道隧道,凈寬18.25米,設計時速100千米,最大斷面開挖面積257.6平方米。但這條關鍵隧道,施工過程卻面臨重重考驗。
“隧道地質條件復雜,圍巖穩定性較差且破碎;埋深差異大,存在淺埋、偏壓特點,加之緊鄰既有高速又有省道,必須嚴格控制爆破震速才能保障既有交通運營安全。”甬臺溫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臺州北段SHSG01標項目部技術負責人權三峰坦言,多重挑戰疊加,對施工精度和安全管控提出了極高要求。
為啃下這塊“硬骨頭”,項目團隊從施工工法優化入手破局。針對原設計“雙側壁7步開挖法”難以發揮機械化優勢問題,經反復論證優化為“單側壁+臺階4步法”。“這一調整在確保安全質量前提下,施工效率提升約45%,月最高進尺可達120米。”權三峰介紹。
與此同時,為保障高速和臨近省道通行安全,項目采用“密閉爆破”:在洞口段設置防爆隔離網與毛竹排架等,形成全封閉作業空間,實現100%密閉爆破。“就像給爆破區域裝上‘防護盾’,既能控制震動,又能攔截飛濺碎石,最大限度減少對既有交通干擾。”權三峰說。
除了工法優化,項目團隊還以創新驅動提質增效:3D掃描儀讓開挖參數調整更精準,初支拱腳墊板有效防止拱腳連接鋼板不被污染,空氣式振動器搭配傳感器解決二襯拱部混凝土密實度難題……項目通過成立QC小組深耕“五小”創新,讓隧道施工既保安全又提效率。此外,還通過信息化管理手段筑牢防線,調度中心實時監測、一鍵報警裝置、紅外感應系統等科技手段守護施工安全。
從單點突破到全線推進,甬臺溫高速公路改擴建臺州北段項目三門段正以整體加速態勢向前奮進。據悉,三門段起于三門麻岙嶺,終點止于貓貍嶺隧道,全長17.3公里,總投資45.8億元,計劃于2026年底完工。甬臺溫高速公路改擴建項目建成后,將加速臺州“北融寧波、南連溫州、西承金義”的交通網絡構建,進一步暢通區域“交通大動脈”,為甬臺溫都市圈協同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截至7月14日,三門段已累計完成投資31.61億元,占總投資69%,總體形象進度59.7%。”甬臺溫高速公路改擴建三門段工程指揮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去指揮部將持續攻堅,確保早日打通這條帶動區域發展的“黃金通道”。
編輯:王瀟瑩
一審:陳佳
二審:泮永翔
三審:黃元杰
來源:掌上三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