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考”DSE放榜了,本屆一共誕生了16位狀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竟有2位狀元是來自內地的新港人,其中一位還是居住在深圳羅湖的“雙非兒童”。
圖源:香港經濟日報
很多內地家長會擔心,孩子赴港讀書會不適應,成績跟不上難以考上好的大學。為此不惜每年花費幾十萬元,讓孩子留在內地的國際學校,接受DSE課程。
但實際上,從香港DSE考試的歷年成績來看,只有在香港讀書的日校生成為狀元,不曾有來自內地國際學校的自修生成為狀元。
因為香港教育評價體系,并不是書山題海的應試教育,而是著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素質教育。所以能成為DSE高考狀元的,沒有一個是“書呆子”或“做題家”。
比如來自深圳羅湖的“雙非兒童”王苑廷,每天往返學校和家里就要花費近2個小時,但是絲毫不影響人家參加各種課外興趣活動和成為香港高考狀元。
圖源:香港01
跨境求學,風雨無阻
王苑廷就讀于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在3個核心科目和選修科化學、生物和經濟取得6科5**佳績,成為本次DSE狀元之一。
王苑廷的父母都是內地人,早年內地人要獲取香港身份非常困難,但是卻有一條“赴港生子”的蹊徑,于是她父母遍赴港生下了她。
王苑廷出生后,雖然自動擁有了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但是她父母卻不具備在港居留的權利,所以只能帶著她回到內地生活。
由于父母非常向往香港教育制度,所以從幼兒園開始,便安排她來香港學習。但是基于通勤考慮,又只能就近選擇新界北區的學校就讀。
圖源:香港01
即便如此,王苑廷每天早上仍然要7點起床,花費45分鐘搭乘港鐵到新界的上水讀書,十幾年來風雨不改,算下來光是在路上就花掉了5000個小時以上,折合200多天。
但是面對媒體,她笑言不覺得辛苦,反而認為是一種放松,過關走路可以變相當做一種運動。言語間,盡顯樂觀心態。
羅湖口岸
王苑廷還透露,平時跨城通勤乘車時,她都會閱讀新聞,了解世界大事,“例如我讀經濟,看新聞可以了解行業最新發展,如特朗普關稅政策等。”
與深圳地鐵上爭分奪秒寫作業的同齡人相比,王苑廷的這份自信與從容,是香港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給予的底氣。
文武雙全,獲獎不斷
在香港素質教育的土壤中,王苑廷的成長遠超課本范疇,這位學神可謂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當內地孩子除了上課就是上補習班時,每天從深圳去香港上學的王同學已經和同齡人拉開了差距。在課本范疇之外,憑借著香港教育資源的優勢,王苑廷可以積極參與各類課外活動和比賽,并且獲獎不斷,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小學時,王苑廷曾代表東華三院馬錦燦紀念小學,參加第十屆“善言巧論:全港學生口語溝通大賽”,并在借稿說故事項目(普通話)獲得總亞軍成績。與此同時,她的學習成績也沒落下。小學期間,她還拿到了“梁勁謀紀念獎學金”以及“馬錦燦學科第一名獎”。
上中學后,王苑廷從中學一年級便加入學校手球隊,曾參與校際比賽,她與校隊在2024北區中學手球比賽、2024-2025北區手球比賽中獲得冠軍。
她告訴記者,手球是一項讓身心放松的運動,既能鍛煉身體,又能讓心情愉快,且運動可以舒緩壓力,有助考試。
學校校長稱贊她說,印象中王同學個人溫文爾雅,為球隊帶來和諧氛圍,并且她從未遲到。
圖源:星島頭條
與內地“填鴨式”教育不同的是,香港的素質教育以“全人發展”為核心,更顯自我驅動化和人格培養。
連她自己也直言,雖然未曾在內地讀書,但相信香港教育制度更適合自己,因為內地學校每個班人數較多,香港學校則比較能照顧到不同的人的感受。
她又指出,身邊有不少同學同樣是跨境上學,平日除了上學外,主要在深圳活動,閑時會與朋友看電影、踏單車。
另一方面,王苑廷的自學能力非常強,她會用AI來輔助學習,遇到不會的難題,會向CHATGPT詢問知識概念,讓AI解釋答題思路。
這種自我驅動力,正是很多孩子所缺乏的。當然,這也和香港的教育理念和資源有關——她曾因擔心英語成績上過兩周的校外補習班,結果卻發現補習教學資源分配還不及校內,直言補習用處不大。
正是這種自驅力和全面發展,讓她的成績能一直名列前茅。她曾在香港北區優秀學生選舉中榮獲初中級別冠軍(2021-2022);2023年,她更是以中學四年級第三名的成績,獲得慈恩基金會學業進步獎勵計劃。
香港狀元,都不內卷
無獨有偶,本屆DSE考試中取得8科5**的“終極狀元”王海博也同樣來自內地,這位學神刷新了香港DSE考試的最高分紀錄。
然而,這樣一位“厲害角色”卻不是人們印象中的“卷王”形象。
王海博是3歲從內地來到香港,從小接受香港的教育。
學業之外,王海博稱自己喜歡嘗試新事物,有著豐富的課余生活,既是單車愛好者,也喜歡聽歌和看課外書,尤其是歷史和張愛玲的作品。
據他透露,備考DSE期間完全沒有參加補習班,主要依靠老師指導和同學筆記共享。而且在中學五年級參加了學校交流團后,還一度萌生導游夢,著迷于探索世界各地歷史。
圖源:橙新聞
成績之外,這位學神更是以謙遜的品格贏得師生贊譽,他會毫不吝嗇的與同學分享學習方法,主動擔任課堂“答疑者”。
以致于他的班主任評價他“求知若饑,虛心若愚”,除了主科外,王海博主動挑戰自修經濟科并取得佳績,這體現出其超凡的學習能力,這種自我驅動力與王苑廷相同。
在香港素質教育體系下,可以看到,學習好如狀元們,也并不是像內地孩子們一樣去卷題海、卷補習班,而是靠自我驅動去主動尋找學習的樂趣和方法,這或許才是教育的初心。
希望讀醫,濟世救人
今年香港DSE考試的16位狀元,有10位打算留在香港讀醫,這當中也包括了王苑廷和王海博。
對于選擇讀醫的原因,王苑廷坦言:“生命的意義在于影響生命,如果我成為醫生,可以服務社會上的人們,這也會給我的生命賦予意義
她也表示,醫生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也曾考慮過讀經濟科,不過經歷疫情以及父系家族有心臟病史,令她萌生從醫念頭,緩解病人病痛,也相信自己的能力符合醫科要求。
所以王苑廷決定留港讀醫科,以香港中文大學為第一志愿,并打算改選“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課程,希望將來成為一名醫生,畢業后留在香港幫助本地市民就醫。
在剛剛成年的年紀,王苑廷能有如此表達,足以見得她對人生的思考非常有深度,這句話的分量和理解角度,也讓我們看到了教育對塑造一個人的意義,立志當求遠,立心當求是。
而王海博自中學四年級便立志從醫,他說:“香港醫療人手短缺,我想成為一位兼具智慧、同理心的醫生,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雖然尚未決定就讀港大或中大醫學院,但他強調:“本地醫科教育素質優異,不會考慮海外或內地升學。”
王海博,圖源:大公文匯
在香港,醫生是非常緊缺且門檻高的職業。香港每千人僅2.0名醫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