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抗日戰爭,很多人腦子里蹦出來的就是平型關大捷、臺兒莊血戰,熱血沸騰。但戰爭很復雜,光鮮的勝利背后,往往藏著一些我們不愿意細看的“慘勝”甚至是“血虧”的買賣。關家垴,就是這么一場打得驚心動魄、讓后來的開國上將都心有余悸的仗。
1940年10月底,百團大戰打得熱火朝天,我們八路軍把華北的日軍攪了個天翻地覆。日本人臉上掛不住了,瘋狂報復。其中,日軍華北方面軍第1軍的岡崎支隊,到處搞“掃蕩”,燒殺搶掠,手段極其殘忍。
我們八路軍總部和129師的指揮官們——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下了一個決心:必須拔掉這顆釘子!要把這支岡崎支隊徹底吃掉,給他們點顏色看看。地點,就選在了山西武鄉縣的關家垴。
這地方,名字聽著土,地形可一點不含糊。一個獨立的高地,四周全是懸崖峭壁,只有幾條羊腸小道能上去。易守難攻,簡直就是個天然的堡壘。岡崎帶著他的人馬搶先占了這個地方。
一場硬碰硬的攻堅戰,就這么拉開了序幕。而當時,后來大名鼎鼎的李德生將軍,正擔任129師385旅769團的營長,他的部隊,就是主攻部隊之一。
打仗前,沒人覺得這是個多難的事。咱們八路軍集結了絕對的優勢兵力,好幾個旅的主力團都用上了,打你一個五百人的小支隊,還不是手到擒來?當時從上到下,都彌漫著一股樂觀的情緒。
可一交上手,所有人都傻眼了。
李德生后來在他的回憶錄里寫道,那感覺,完全超出了想象。沖鋒號一響,戰士們端著槍就往上沖。可那幾條小路,完全暴露在日本人的機槍火力之下。“噠噠噠”的機槍聲響成一片,沖上去的戰士一排一排地倒下。
這不是電影,這是真實的戰場。沒有主角光環,子彈打在身上就是一個血窟窿。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踩著戰友的身體繼續往上沖。手榴彈也扔不上去,因為地勢太陡,扔上去又會滾下來,有時候會炸到自己人。
日軍的火力準備得非常充分,輕重機槍、擲彈筒構成了一個嚴密的火網。我們的戰士,能依靠的只有手里的步槍、手榴彈,還有一腔血勇。
李德生就在后面看著,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兵,那些昨天還跟自己稱兄道弟、一起抽著旱煙聊家常的年輕生命,就這么“像下餃子一樣往下掉”。他的心,像被刀子一刀一刀地割。
打了整整一天,付出了巨大的傷亡,陣地前沿尸橫遍野,可關家垴主陣地,還是牢牢地攥在日本人手里。到了晚上,戰斗稍微緩和,李德生去陣地上一看,血腥味嗆得人喘不過氣。傷員的呻吟聲,此起彼伏。
那一刻,一個身經百戰的營長,一個意志堅定的革命軍人,內心最柔軟、也最真實的一面暴露了出來。他在回憶錄里坦陳:“我對戰斗的決心產生了動搖。”
“動搖”這兩個字,從一位開國上將的嘴里說出來,分量千鈞。
這不是害怕,更不是怯懦。這是一種巨大的痛苦和自我懷疑。他看著滿地的傷亡,腦子里想的是:“這么打下去,就算把陣地拿下來,我這個營還能剩下幾個人?我這當營長的,回去怎么跟父老鄉親交代?怎么對得起這些把命交給我的弟兄?”
這種“動搖”,恰恰說明了李德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指揮員。他愛的兵,他把士兵的生命看得很重。戰爭的殘酷,就在于它會不斷地拷問人性,逼著指揮員在“完成任務”和“愛惜生命”之間做出選擇。這種選擇,比自己沖鋒陷陣還要痛苦。
不光是李德生,當時幾乎所有的前線指揮員都打紅了眼,也打“麻”了。傷亡數字像滾雪球一樣往上報,送到129師師部,送到了劉伯承和鄧小平的案頭。
“軍神”劉伯承,此刻也陷入了兩難。關家垴已經成了一個“絞肉機”,一個巨大的磁鐵,把八路軍的主力牢牢吸在了這里。打,傷亡承受不起;不打,岡崎支隊就在我軍腹地,而且我們已經付出了這么大的代價,一旦撤退,對士氣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更要命的是,日軍的援軍正在從四面八方趕過來。時間,成了最寶貴的資源。
據說,當時386旅的旅長陳賡,看著自己的部隊傷亡慘重,急得在電話里直接跟劉伯承“吵”了起來。他幾乎是吼著說:“這樣打我們賠不起!部隊都要打光了!” 請求撤出戰斗。
劉伯承何嘗不心疼?但他著眼的,是整個戰局。他力排眾議,下達了死命令:“拿不下關家垴,就撤銷129師的番號,我劉伯承到延安去當老百姓!”
有了最高指揮部的死命令,所有部隊只能把牙打碎了往肚里咽,繼續進攻。
八路軍想盡了辦法。把全軍的炮彈集中起來,一口氣打出去;組織了敢死隊,拿著大刀和手榴彈,用最原始的方式進行“肉搏”;甚至想用挖坑道的方式接近敵人,但時間根本來不及。
戰斗打到第二天下午,我們的部隊終于攻上了關家垴的東西兩個山頭,和日軍展開了慘烈的白刃戰。陣地幾度易手,每一寸土地,都是用鮮血換來的。岡崎支隊也拼了命,他們知道沒有退路,戰斗意志極其頑抗。
就在八路軍即將完全占領陣地、全殲守敵的時候,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日軍的援兵到了。數千名日軍帶著飛機大炮,從外圍攻了過來,形成了“反包圍”的態勢。
再打下去,八路軍的主力就有被合圍的危險。彭德懷、劉伯承當機立斷,下令:撤退。
這場持續了兩天兩夜的血戰,就這么戛然而止。
戰后清點戰果,我們總說“殲敵岡崎支隊大部”。這個“大部”具體是多少呢?根據日方資料和我們后來的研究,岡崎支隊500多人,被擊斃了400多,包括支隊長岡崎謙受也被擊斃(一說被擊傷后自殺)。可以說,這支部隊的建制基本上被打殘了。
但我們付出的代價呢?我軍傷亡,超過2000人。有些資料甚至說接近3000人。這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真正意義上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甚至超出了這個比例。
所以,你能說這是一場“大捷”嗎?很難。從戰術上看,我們沒有達成全殲的預定目標,自身傷亡慘重。但從戰略上看,這場仗打出了八路軍的威風和血性,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讓他們再也不敢輕易地以小股部隊深入我軍腹地。
這場戰斗最寶貴的精神遺產是它把戰爭從神壇上拉了下來,還原了它本來的面目:殘酷、血腥、充滿痛苦的抉擇。它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個真實的、立體的英雄。
李德生的“動搖”只有片刻,在那之后,他依然是那個帶頭沖鋒、身先士卒的營長。因為他知道,自己身后,是需要保護的家園和人民。
如今的關家垴,早已恢復了平靜,但那段歷史,那些犧牲,那些像李德生將軍一樣在決戰前夜感到過痛苦和動搖的普通戰士和指揮員,我們不應該忘記。這些瞬間,比任何英雄的雕像,都更加真實,也更加震撼人心。
參考文獻:
- 李德生。《李德生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 王樹增。《抗日戰爭》(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
-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第二卷:抗日戰爭時期)。軍事科學出版社,2010年。
- 《百團大戰》。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