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杯賽場,國足0比2輸給了日本隊的輪換陣容,看臺上有位老球迷捂著臉直嘆氣,這一幕,活脫脫就是中國足球眼下困境的寫照。
代理主帥久爾杰維奇雖然把球隊平均年齡降到了25歲,王鈺棟、蒯紀聞這些年輕球員也得到了不少機會,但面對亞洲二流隊伍,國足技術糙、戰術亂的毛病還是沒藏住。就在球迷心里犯嘀咕的時候,日本《體育報知》的一則消息,給大伙兒提了提氣。
這家日媒說,今年3月東京開的東亞和東南亞足球聯盟會議上,日本足協在會上提議,聯合中國、韓國,再加上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越南這四個東南亞國家,一起申辦2046年世界杯,這還只是個初步想法,雖然沒簽正式文件,但大伙兒都覺得“要是能聯合辦挺好”。
日本這么想,其實早有打算。他們2005年就說過,要在2050年前拿世界杯冠軍,2046年辦賽正好是個關鍵節點。再說東南亞足球這些年確實有進步,印尼聯賽一年能來上百萬觀眾,越南國家隊最新世界排名到了第95位(截至2025年7月),泰國還送了好幾個球員去歐洲踢球。這些國家不光球迷多,經濟也在往上走,辦世界杯的場館和開銷,應該能扛得住。
對中國足球來說,這事兒有點特殊意義。2002年韓日世界杯,因為韓國和日本直接晉級,國足預選賽少了倆硬茬,最后在米盧帶領下第一次闖進了世界杯。
要是這次能以聯合東道主身份參賽,不光能直接進決賽圈,借著辦賽還能把國內的足球場、青訓這些基礎打牢。亞足聯秘書長溫莎·約翰就說過:“辦世界杯是個好機會,能讓足球從場館到青訓,再到聯賽和文化,都上一個大臺階。”
但老話說得好,主場優勢不是萬能的。2014年巴西世界杯,東道主巴西隊半決賽1比7輸給德國,就是因為太依賴主場,實力根本跟不上。中國足球要是想借著申辦真能有所收獲,未來21年就得踏踏實實干,把青訓和聯賽搞好。
《新華每日電訊》說得對:“國家隊成績是塔尖,塔基得從基層青訓、職業聯賽到足球文化,一點一點慢慢建。”
國足現在的難處,看東亞杯就明白了。面對日本的輪換陣容,全場控球率才38%,射門次數8比17落后,年輕球員一遇上高強度對抗,動作就變形。這差距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咱們職業聯賽場均凈比賽時間不到60分鐘,青訓體系里注冊的球員還不到一萬人,人家烏茲別克斯坦光足球學校就有300多所,比咱們扎實多了。
日本媒體在報道里還提了一句,“說不定國足這幾年就能常進世界杯”,這話里既有對中國足球潛力的認可,也等著看咱們是不是真能下決心改革。其實2026年世界杯擴到48支球隊,亞洲能有8.5個名額,可就算這樣,國足上次18強賽還是小組墊底,實力確實在往下走。
真想在2046年之前翻身,就得學學日本搞“百年計劃”的耐心,先從建500所足球特色學校、把聯賽的造血功能搞起來這些基礎活兒做起。
國際足聯現在也挺支持聯合申辦的,2026年美加墨三國一起辦,2030年西班牙、葡萄牙和摩洛哥聯合申辦,都是想讓世界杯能覆蓋更多地方。亞洲要是能辦成2046年世界杯,不光足球話語權能提高,還能借著這事兒促進經濟文化交流。《日本經濟新聞》就說:“亞洲足球商業越來越火,阿里巴巴、平安保險這些企業都在往里投大錢。”
但聯合申辦也不是件容易事。2018年韓國就想拉著中、日、朝一起申辦,當時中國足協沒怎么接話。這次日本又提出來,得把利益怎么分、場館怎么建、比賽怎么運營這些事兒都談明白。
咱們中國更得想清楚,得先保證對自己足球發展有好處,再算申辦要花多少錢、能有多少回報。足球評論員張路說得實在:“申辦世界杯不能為了面子,得真能推動足球變好才行。”
2025年東亞杯的終場哨響時,國足隊員的身影在暮色里看著有點落寞。但足球這東西就是這樣,總有下一次機會。2046年世界杯的申辦提議,可能就是中國足球觸底反彈的一個機會。可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要是不在青訓、聯賽、足球文化這些方面好好改革,就算以東道主身份進了世界杯,也只能是跑個龍套。
21年時間,足夠讓一棵小樹苗長成大樹,也足夠讓一個夢想照進現實。中國足球的將來,不指望2046年那份申辦協議,得靠現在每塊青訓基地里的草皮,靠每一場職業聯賽的哨聲,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走出來。
來源:九派新聞綜合咪咕體育、新華社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