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手機芯片性能的野心撞上物理散熱的銅墻鐵壁,一場無聲的戰役在旗艦機的方寸空間內展開,這也是令廠商頭疼的關鍵。
雖然近期的手機市場中經常傳出主動散熱技術,但要么是定位不夠高的中低端手機,要么就是游戲手機。
因為根據市場爆料的信息,想塞下主動散熱風扇,就必須要做出一些取舍,尤其是影像傳感器方面更是如此。
因此對于高端旗艦手機來說,如果想采用此技術,就必須要閹割一些細節,這對于定位本身來說,還是有很大壓力。
而近期有博主曝光的華為Mate80系列散熱方案,罕見地采用“雙軌并行”策略——主動散熱風扇與微泵液冷機身同步推進。
其核心思路極為大膽,也就是將散熱風扇模組橫向延展至與手機金屬中框完全等寬,形成一個超大尺寸的集成化散熱單元。
在風扇與中框、屏幕、后蓋等所有接縫處,創新性地采用高精度灌膠工藝進行完全填充密封,這一設計徹底隔絕水汽侵襲路徑,使主動風扇系統首次滿足旗艦級嚴苛防水需求。
然而,這份結構革新的代價清晰可見:風扇模組在機身內部占據的面積異常龐大,幾乎與中框內側空間平齊。
簡單來說就是直接擠壓了傳統后攝Deco(裝飾區域)的布局空間,對追求極致影像的Mate系列旗艦而言,意味著主攝傳感器尺寸、多攝協同或復雜光學結構(如潛望鏡)可能被迫做出顯著妥協。
需要了解,當前敢于嘗試內置主動風扇的機型,如部分采用OV50D傳感器的設備,其CMOS尺寸相對較小(1/1.55英寸,0.612μm像素),對空間要求相對寬松。
這暗示風扇方案或許更契合對影像規格要求不過分激進、或能接受更厚機身的細分品類,高端機型想采用會有較大難度。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另一條技術路徑,微泵液冷系統則代表了不同的解決思路,按照博主的意思,正在糾結中。
其核心在于通過微米級精度的微型泵,驅動密封循環管路內的冷卻液流動,將SoC等核心熱源區域產生的高溫。
因此可以更高效地傳導至機身其他更大面積的金屬結構(如中框、背板)進行耗散,與風扇方案相比,微泵液冷具備兩大潛在優勢。
首先是空間利用的友好性,其扁平化的管路設計可更靈活地繞行于電池、相機模組等關鍵部件之間,避免了風扇對相機布局的毀滅性擠壓。
其次是運行時的極致靜謐性,徹底消除風扇難以避免的轉動噪音與細微振動,契合高端商務旗艦對優雅體驗的追求。
然而,微泵液冷的“天花板”同樣明顯,其散熱能力上限受制于微泵功率、循環效率、散熱面積及機身導熱能力。
面對下一代芯片預期的恐怖峰值功耗,能否在持續高性能輸出(如游戲、高負載影像處理、5G+視頻通話)場景下實現穩定壓制,仍需實測驗證。
所以可以看出來,其結構復雜性和可靠性(如長期運行的密封性、微泵壽命)同樣是工程團隊必須攻克的堡壘。
只是現階段來說,最終的取舍如何還真的很難說,但可以確認的是,華為Mate80系列的實力肯定是不會弱。
比如屏幕形態有望采用1.5K分辨率特性,并且標配直面屏設計,且會配備120Hz刷新率、高頻護眼PWM調光技術。
核心配置會搭載麒麟9030處理器,據說性能方面會得到很不錯的提升,且有望12GB運行內存進行起步。
影像方面也會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據說會配備全新大底國產鏡頭傳感器,且配備全新的影像算法。
至于操作系統方面則是會內置鴻蒙OS6版本,并且會配備全功能NFC、紅外遙控、雙揚聲器、X軸線性馬達與衛星通訊技術等。
總而言之,華為的雙軌制布局,是面對這場高溫戰爭的一份理性預案,但結果如何,還是需要等官方發力。
對此,大家有什么想表達的嗎?一起來說說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