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也能生孩子了?嬰兒也能批量生產了?人口問題有救了?
以上三個問題,有個統一答案:“人造子宮”。不過有關這項技術,目前網上的信息雜亂無序,很多都真假難辨,而且極具倫理爭議。
近日,有消息稱,在2025年7月12日,上海國際醫學中心正式宣布全球第9例、中國首例人造子宮嬰兒"康康"成功降生。
消息還稱,"康康"是個男嬰,出生時體重為3.2公斤,妊娠周期全程都是在生物反應器中完成。"康康"的誕生是我國在相關領域上歷史性的跨域。
不過在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官網上,并沒有找到這條爆炸性的“喜訊”,醫院的各種信息發布渠道,也均未對外進行宣布。資料顯示,這家醫院是一家民營醫院,在醫院的官網上雖然介紹稱有婦產科,但其實只有婦科與計劃生育兩個二級科室,婦科也只有5名專職醫生,計劃生育科的工作也與孕婦分娩無關。
另外通過搜索不難發現,早在“康康”誕生之前7天,就有網站發布過“中國首例人造子宮嬰兒問世 ”的消息,只不過那個嬰兒體重為3.2公斤。
因此,開頭所提到的這家醫院誕生國內“首個人造子宮嬰兒”,大概率是假消息。但根據相關報道,有關于這項前沿性的技術,已經在我國有了很大的進展。
2024年7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一群年輕醫生,主要由90后組成,成功完成了第四次“去ECMO化人造子宮動物實驗”。在這次實驗中,胎羊在母體外存活了90分鐘,這是世界首例成功案例。這一成就標志著中國在人造子宮技術領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全球人造子宮技術的發展樹立了新的標桿。
什么是人造子宮?
人造子宮,簡單來說,就是在人體之外打造一個模型,模擬子宮的生理狀態、功能和環境,把胎兒放進去,讓其脫離母體后能在這個裝置內正常發育生長。
早在1923年,生理學家霍爾丹就第一次提出了 “人造子宮” 的概念。他大膽預言,人類在21世紀將不再完全依賴原始的本能生兒育女,可能有70% 的嬰兒來自 “體外發育”。
目前,全世界共有5個團隊正在研究人造子宮,包括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美國費城兒童醫院以及中國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人造子宮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1954年,伊曼紐爾·格林伯格首次設計了人造子宮的裝置并申請了專利,雖然只是一個粗糙的設想,但為后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1970年,舒拉米斯·費爾斯通在其著作《性別辯證法》中提出,應該通過研制人造子宮將婦女從 “在性和生育活動中備受專制的角色” 中解放出來。
2002年初,美籍華人科學家劉洪清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在人造子宮內膜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但一些媒體宣稱科學家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個 “人造子宮” 并不準確。
2017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發明了一種塑料袋式 “人造子宮”。費城兒童醫院的阿南·弗雷克團隊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了開發的 “人造子宮” 動物試驗,成功將發育到中期(相當于人類妊娠周期22 - 24周)的早產山羊胎兒在 “人造子宮” 中維持了4周撐過危險期順利存活。同年9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召開會議,討論是否批準進行全球首個 “人造子宮” 人體臨床試驗。
2021年,《自然》雜志發布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最新研究,稱其利用 “人造子宮”,已成功培育出數百只小老鼠,且小鼠所有器官發育指標都正常。同年1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實施中國第一個 “人造子宮” 胎羊體外培育成功。
2023年10月,日本沖繩一家企業利用 “人造子宮” 成功培育出鯊魚。研究團隊希望繼續開發可應用于其他鯊魚的 “人造子宮” 裝置。
人造子宮具有多種應用價值
鄭大一附院人造子宮團隊領導者趙高峰主任認為,這項技術目前更重要的功能,是滿足目前生殖醫學的需要、解決臨床上如何在胎兒時期進行治療的真實問題。
目前,全球范圍內每年有超過1500萬早產兒出生,早產是新生兒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現有的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雖然可通過藥物、機械通風等措施對早產嬰兒進行治療,但成功率有限,且存活下來的早產兒往往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全,還容易出現肺部疾病、腦癱以及聽力和視力障礙等重大合并癥。
人造子宮的出現,為這些早產兒提供了一個類似于子宮內的生長環境,有望大大提高他們的存活率和健康狀況。
人造子宮可能潛在應用于胎盤功能不全導致生長遲緩胎兒的治療。胎盤是胎兒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重要器官,當胎盤功能不全時,胎兒的生長發育會受到嚴重影響。人造子宮可以模擬自然子宮的環境,為胎兒提供營養和氧氣,促進其正常生長。
此外,人造子宮在胎兒干預或胎兒手術后搶救有分娩危險的 EPI 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一些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肺和橫膈膜畸形等疾病的嬰兒,在進行機械通氣之前,人造子宮可以為他們提供早期矯正或治療的機會。例如,研究人員希望通過人造子宮為受先天性心臟病影響的嬰兒提供一個穩定的生長環境,使其在出生前能夠得到更好的治療。
倫理問題不可忽視
人造子宮技術的出現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倫理問題。在供體選擇方面,若涉及到卵子、精子等的來源,如何確保其合法性和道德性?在權利與責任分配方面也存在模糊地帶,比如在人造子宮孕育過程中,誰應該承擔主要的監護責任?同時,人們擔心會出現 “批量化” 生產嬰兒的現象。如果生育變得如此工業化,那么生命的價值和尊嚴是否會受到沖擊?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謹慎對待。
從生物學的突破到社會倫理的挑戰,人造子宮的誕生無疑是人類生命科學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然而,這項技術的普及和應用還面臨著法律、倫理和社會接受度的多重考驗。人造子宮究竟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們共同期待未來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