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這個小島,離印度近得就像門口那塊地。地理位置好,港口條件優,民族還跟印度沾親帶故。怎么看,都像印度該“收下”的地盤。
可幾十年過去了,印度就是不動手,眼睜睜看著小島亂、看著別人插手,自己卻裝聾作啞。不是沒興趣,而是當年親自下場、真金白銀砸進去,結果被打、被罵、還被炸死了總理。
吃過一次虧,傷筋動骨,印度哪還敢碰第二次?今天咱就說清楚這筆“血虧賬”,讓你知道,印度為啥現在連靠近斯里蘭卡都要繞著走。
印度本想出個風頭,結果摔了個大跤
斯里蘭卡的內戰,是1983年爆發的。戰火燒起來那天,還是7月23日的晚上,北部賈夫納地區突然傳出爆炸,警察與地方武裝交火,一發不可收拾。局勢動蕩的背后,其實埋著幾十年的火種。
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為了經濟需要,把大量印度南部的泰米爾族勞工送到斯里蘭卡種植園。這些人留下了,代代繁衍,到后來變成島上的少數民族。
問題在于,斯里蘭卡是個僧伽羅族占絕對多數的國家。民族不平等,機會不均衡,語言、教育、選舉都被限制,憤怒就在這群人心里積累著。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一支叫“泰米爾伊拉姆猛虎解放組織(LTTE)”的組織在北部崛起。搞武裝、打游擊,最開始專盯警察和政府官員。1983年那場爆炸,就是他們干的。
看到戰火點燃,印度慌了。不是多管閑事,是“家門口起火”,太近了。斯里蘭卡離印度最近的地方只有37公里海峽,而且內戰的主角——泰米爾族,和印度南方的泰米爾人是一脈相承,講一樣的語言,用一樣的姓氏,連神廟都長得一樣。
1987年6月,印度政府做了個大膽的決定——出兵。理由是“人道干預”,目的是“停止沖突、保護少數族群”,說白了就是想當個南亞老大哥,順手在人家地盤上立個威風。于是,印度一邊和斯里蘭卡政府簽協議,一邊派出了高峰期多達10萬人的維和部隊(IPKF),進駐斯北部的重災區。
可誰想到,印度剛落地,戰場就變了味兒。政府軍看印度不順眼,猛虎組織更是把印度當“新敵人”。所謂“維和”,變成了“夾縫求生”。
印軍在賈夫納的首次行動,是1987年10月清剿猛虎組織的“獵豹行動”。結果一夜之間就損失過百,士兵裝備不適應熱帶叢林,語言不通、補給不暢、村民敵視。三年維和期里,印度部隊共死亡1200人,傷亡過萬人,損耗慘重。
而且國內反戰情緒沸騰,媒體天天批,總理在議會里被問得抬不起頭。到1990年3月,斯里蘭卡新上臺的總統普雷馬達薩干脆一句話:“請印度軍隊全部撤走。”
三年折騰,換來的是羞辱和損耗,連一點存在感都沒撈著。印度想做地區調停者,結果成了沒人歡迎的多余人。
這一仗,印度打了個寂寞,還成了雙方公敵。
賠兵折將不算完,連總理的命也搭了進去
印度派兵那年,是1987年,下令出兵的人,就是時任總理拉吉夫·甘地。這位總理是政壇“紅三代”,母親是英迪拉·甘地,外祖父是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
他上臺后想搞點“大動作”,用強硬外交建立個人威望,恰逢斯里蘭卡內戰爆發,于是親自促成印斯協議,全力推動維和部隊進入斯北部。在印度的戰略設想里,出兵是南亞領袖的擔當,也是民族認同的延伸。
但三年維和成了泥潭,最后還得灰頭土臉撤回來,國內媒體給拉吉夫的評價也越來越嚴苛:花錢、丟兵、失面子,一事無成。
然而真正的代價,還在后面。
1991年5月21日,拉吉夫·甘地前往南部泰米爾納德邦參加選舉集會。當時的競選節奏正緊,他一身便服走進人群。一名年輕女子湊上前來,雙手奉上一束花。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她是普通支持者的時候,一聲巨響,炸彈在花束中引爆。拉吉夫當場身亡,現場14人死傷慘重。這起刺殺,是由猛虎組織(LTTE)精心策劃的復仇行動。
更令人震驚的是,實施者是一位女性自殺式襲擊者,穿著長裙、身纏炸藥、偽裝成志愿者,在數秒之間將整個場地化為廢墟。
猛虎組織為什么要殺他?原因很清楚——他們認為印度出兵是背叛,是壓制泰米爾建國運動的罪人。當年正是拉吉夫強勢介入內戰,親手下令印軍清剿LTTE頭目。盡管他后來下臺,猛虎組織并沒有忘記這筆賬。
這次襲擊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國家領導人遭外國武裝組織暗殺。
震驚之余,印度政府立刻宣布:將LTTE定性為國際恐怖組織,全面封鎖其在印度的活動網絡。
拉吉夫之死,不只是個人悲劇,更是印度南亞政策的轉折點。從那一刻起,印度高層開始集體反思:斯里蘭卡不是可以用“親緣關系”隨便插手的對象,而是一片不計感情、不講恩情的地緣戰場。
印度不只是輸了面子,還賠上了國格與人命。
你以為人家是兄弟,人家只想你別插手
從地理上看,斯里蘭卡是印度洋上的鄰居,直線距離不夠一天航程;從族群上看,島上的泰米爾人是印度人親手送過去的“親戚”。
按常理說,出點力拉一把,應該是親上加親。印度就是這么想的。但現實給了狠狠一巴掌。
斯里蘭卡的猛虎組織,從成立之初就不是要爭取“印度的同情”,而是要“自己建國”。任何試圖調和的聲音,哪怕來自印度南方的“同宗同源”,在他們看來,都是阻礙。
1987年印軍一出兵,LTTE直接斷言:“印度要統治我們。”并將戰斗目標從斯政府擴大到了印軍。他們攻擊印軍巡邏車、包圍印軍哨所,甚至在某些地區對印度士兵進行游擊伏擊。
而更尷尬的是,斯里蘭卡政府也不待見印度。他們接受印度維和,不是出于信任,而是出于被迫。當印軍和LTTE打得最狠的時候,政府在一旁“看熱鬧”,直到1990年新總統上臺,干脆要求印度全部撤軍。
自那以后,印度在斯里蘭卡的影響力迅速衰退。原有的港口協作、情報合作、交通通道,全被切斷。印度一度想重建在科倫坡港的補給站,被拒。外交層面轉入“觀望”狀態,軍事合作近乎為零。
反倒是中國,與斯里蘭卡加強經貿往來、建設港口、基建項目一個接一個推進,連斯國內媒體都稱:“中國給我們發展,印度帶來戰爭。”
從那以后,印度的對斯策略變成“只說不動”:不插手、不出兵、不觸雷。即便斯里蘭卡后來遭遇財政危機、政局動蕩,印度也只是提供糧食和貸款,絕不再派軍。
不是沒能力,是不敢再賠第二次。
參考資料
斯里蘭卡內戰.百科
泰米爾伊拉姆猛虎解放組織.百科
拉吉夫?甘地.百科
斯里蘭卡.百科
印度.百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