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軍事報道公開殲15T生產線畫面中出現的“70”編號,直觀印證了這款彈射型重型艦載戰斗機已突破70架量產規模。
這一數字精準匹配中國海軍三艘航母——遼寧艦、山東艦與福建艦——的作戰需求,因為根據遼寧艦和山東艦的艦載機數量來看,遼寧艦和山東艦也要空出一部分,來配置殲35的,中國將會在滑躍航母和電磁彈射航母上統一艦載機,這樣在戰時就可以大幅提高作戰力,只不過遼寧艦和山東艦仍然會是以殲15T為主。而福建艦則主要會以殲35為主,與殲15T混編。
因此,三艘航母所需要的殲15T數量大概就是70架左右,70架殲15T不僅滿足三艦滿編部署,還包含訓練備份機,確保航母服役即形成戰斗力。
這種“機等艦”的戰略模式,凸顯中國工業的強大,要知道中國殲15T可是百分百全國產,在美國的制裁下,中國從國外購買一顆戰斗機的螺絲釘都很困難。
這和美國“艦多機少”的困境形成尖銳對比,美軍11艘核動力航母僅維持9支艦載機聯隊編制,其中僅3-4支可隨時部署,其余因維護缺口與裝備老化陷入“航母空轉”的窘境。
而讓美軍更加頭疼的是,殲35也已經量產了,也在等著福建艦服役,殲-35的服役將進一步顛覆亞太海空力量格局。
作為全球唯一雙發隱身艦載機,殲-35配備渦扇-19發動機,無論是隱身性能、還是速度和機動性,以及空戰性能,都要超越單發設計的F-35C。其機腹彈艙可攜帶6枚霹靂-15遠程空空導彈及鷹擊-83K反艦導彈,兼具制空與反艦能力。
殲35和F35最大不同首先就是,兩者是不同定位而設計出來的產物,殲35主打空戰,兼顧對地對海,F35主要對地對海,打空戰不行,它需要同時滿足美國空軍、海軍、海軍陸戰隊三個軍種以及遍布全球的多個國際合作伙伴(甲方)的獨特需求。這種前所未有的國際合作雖然分擔了研發成本,但也帶來了沉重的設計負擔。每個參與國都希望F-35能無縫集成本國現役或計劃中的武器系統,從空對空導彈、反艦導彈到各種精確制導炸彈和防區外武器。這迫使F-35的航電系統、武器管理系統、數據鏈和物理接口必須具備極高的兼容性和可擴展性。為了容納如此多樣化且未來可能不斷更新的武器庫,其軟件架構變得極其龐大和復雜,硬件集成度要求極高。
所以F35就非常臃腫,沒有辦法和F22一樣全向隱身,而且因為發動機問題,雙發變單發,可靠性又差了。
殲35和F35的差距,所反映的就是中美2國制造業的差距,中國已經進入了智能化制造時代,美國還在靠人工經驗。
實際上,現在美國也知道F35拉胯,而且維護保養的成本太高,所以大幅減少了F35的采購,轉而去采購四代半戰機F15EX。
在殲35服役以后,福建艦將采用“殲-35(隱身突防)+殲-15T(火力投射)+空警-600(預警指揮)”的“三巨頭”模式,形成全球唯二的全維度航母作戰體系。這一體系直擊美軍軟肋,F-35C雖具隱身優勢,但掛載能力(僅6.8噸)不足殲-15T(12噸)一半,且依賴E-2D預警機引導,而在空警600的反隱身能力和電磁壓制下,F35和E-2D都難以發揮優勢。
甚至不需要殲35,殲-15T作為體系核心火力單元,都能夠越級摧毀F35。其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與霹靂-15導彈(射程300公里),在空警600探測鎖定F-35C之后,可實施“靜默獵殺”,殲-15T關閉雷達規避偵測,由空警-600鎖定F-35C等目標并引導導彈飛行;霹靂-15通過雙脈沖發動機二次加速,末段自主尋敵,使敵機在未觸發預警時即被摧毀,F-35C甚至在沒有反應過來的情況下,就已經被摧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