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沖突持續膠著的背景下,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于7月17日釋放出重要信號:俄羅斯代表團愿前往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與烏克蘭進行第三輪談判,這一表態無疑為陷入僵局的俄烏局勢帶來了新的契機。
回顧前兩輪談判,過程可謂波折不斷。首輪談判中,俄羅斯提出多項要求,如烏克蘭從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赫爾松等地區撤軍,放棄對部分地區的主權聲索、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讓烏克蘭成為中立國等等。而烏克蘭方面的首要訴求則是立即停火,雙方在核心議題上分歧巨大,導致首輪談判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
第二輪談判同樣沒能在停火等關鍵問題上達成共識。烏克蘭堅持無條件停火,期望借此為自身爭取喘息之機,等待軍援恢復戰斗力,以圖繼續作戰;而俄羅斯則認為,必須要先解決沖突根源性問題,不是臨時停火,而是最終停戰,如北約東擴威脅、烏克蘭的中立地位等,只有這些根本性問題解決了,才有可能實現停火。這種在停火順序和條件上的嚴重分歧,使得談判陷入了僵局。這次扎哈羅娃指出,俄烏談判因烏方原因而“擱置”,烏方或在回避、或沒有準備好,而且至今也沒發出新一輪談判信號。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依然愿意推進第三輪談判,那么,這背后彰顯出俄羅斯怎樣的戰略考量?
實際上,俄羅斯或許意識到,單純依靠軍事手段難以迅速、徹底地解決烏克蘭問題,通過談判達成一定的政治解決方案,對于維護自身利益、穩定地區局勢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長期的軍事沖突消耗巨大,無論是人力、物力還是財力,都給俄羅斯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另一方面,通過談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際輿論壓力,減少外部制裁對俄羅斯國內經濟的沖擊。
反觀烏克蘭過去一段時間非常渴望立即停火,更多是出于軍事和國內穩定的考慮。在戰場上,烏克蘭處于相對劣勢,節節敗退,持續的戰火對其基礎設施、經濟民生造成了嚴重破壞。停火能夠讓烏軍有時間重新部署和補充軍備,同時也能給國內民眾帶來一絲喘息的機會,穩定社會秩序。但隨著美國恢復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使烏克蘭又看到了戰勝俄羅斯的希望,現在是不著急談判了,并把美國作為一個擋箭牌。
另外,特朗普給出了50天停火期限,俄羅斯急于談判也是想在這個期限內有個結果,如果烏克蘭還不接受談判,那到時候俄羅斯可以把責任推給烏克蘭。
要實現雙方都能接受的停火并達成共識,需要雙方展現出極大的政治智慧和妥協精神。在未來的第三輪談判中,雙方必須圍繞核心分歧展開深入對話。俄羅斯需要在安全訴求上明確底線的同時,適當考慮烏克蘭的合理關切;而烏克蘭則要正視現實,在主權和領土問題上權衡利弊,避免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國際社會也應發揮積極作用,為俄烏談判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推動雙方朝著和平解決沖突的方向邁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